太阳一晒,人就蔫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走两步路,额头冒汗,喘得像拉风箱。中暑这事,说小不小,说大能要命。可偏偏很多人不当回事,觉得“热嘛,出点汗,歇会儿就好了”。等真倒下了,送医院,晚了。
老人身体调节能力差。年轻时扛得住三十八九度高温,现在不行了。体温一高,心跳加快,血压忽上忽下......脑供血不足,眼前发黑,晕过去都不知道怎么倒的。更别说那些有高血压 糖尿病、心脏病的,药在吃,天一热,药效都变了,身子更乱套。
别等出汗才想起来躲阴凉。早上九点以后,太阳毒,柏油路反着光,地气往上蒸。这时候出门买菜?不急。等下午五点后,凉快些再动。实在要出去,帽子戴上,遮阳伞撑开,衣服宽松透气,棉麻的好。化纤面料贴身上,捂着,越走越闷。
屋里也不能大意。有的老人舍不得开风扇,窗户关得严实,怕灰尘!结果室内温度比外面还高.空气不流通,湿气积着,人坐在那儿就像在蒸笼里。风扇不一定对着人吹,转起来就行,让空气动一动。条件允许,空调调到二十六七度,别太低,温差太大反而容易感冒。
喝水这事,天天说,还是有人不当真。口渴了才喝?迟了。等到口干舌燥,身体已经缺水了.应该定时喝,哪怕不渴,也抿几口。白开水最稳妥,茶水也行,淡一点。绿豆汤煮点放凉,解暑,但别冰镇。冷饮一灌,肠胃一激,可能肚子疼,也可能引发心律不齐.
饮食清淡些.夏天胃口差,更不能油腻.肥肉、红烧、炸物,少吃.多吃蔬菜,冬瓜 丝瓜 苦瓜,清热。西瓜甜,水分多,但血糖高的注意量。一次两片够了,别当饭吃。吃饭别太饱,七八分就行。吃得满头大汗,热量散不出去,等于自己给自己加温。
家里有老人独居的,得多留个心眼.一天打个照面,看看脸色,问问精神。要是发现说话不清,动作迟缓,或者一直嚷着头晕、恶心,别犹豫,赶紧送医.中暑发展快,轻症拖成重症,几个小时的事......手脚发凉 皮肤发烫 意识模糊——这些信号,一个都不能忽视。
还有些细节容易忽略。比如,穿太多。以为防晒就得裹严实,结果把自己包成了粽子.其实轻薄长袖更好,既防紫外线又透气。再比如,窗帘拉上.白天阳光直射房间,室温飙升......浅色窗帘或遮阳帘一拉,温度能降好几度。地板洒点水,蒸发吸热,也有点用。
药物影响也得考虑.有些降压药、抗抑郁药,会影响出汗功能。汗出不来,热量排不掉,中暑风险就高.这类情况,得跟医生沟通,看能不能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不能自己乱停药,但也不能完全不管.
天气预报要看。高温预警一出,就得提前准备。别等新闻里说“某地老人中暑身亡”才警觉。预防永远比抢救强。社区有时候发防暑宣传单,别扔,扫一眼。里面提到的要点,大多简单实用!
突然想到一件事。前年隔壁王奶奶,大中午去阳台收衣服,几分钟的事,回来就瘫沙发上,脸通红,嘴里嘟囔不清。家人没在意,以为累了。两小时后送医院,体温四十度,进了ICU。后来听说,她当天没怎么喝水,阳台又闷又热,衣服一收,体力耗尽。
啊,别拿小事不当回事.中暑不是“热出来的病”,是“疏忽攒出来的祸”。老人自己可能逞强,“我能行”“我不怕热”,子女听着心疼,可该管还得管.劝不动,就悄悄把风扇挪到客厅,把水杯灌满放在手边,把出门时间“顺手”往后推。
还有,情绪也影响体温.心烦气躁,血压升高,身体负担加重。家里吵几句,火气上来,加上高温,很容易出事。保持心情平和,听听老歌,摇摇蒲扇,聊点轻松的。心理凉快了,身体也不那么容易热起来!
防中暑不是靠一时反应,是日常习惯!喝水、避晒 通风、清淡饮食,这几条记住了,执行到位,大多数情况都能避开......万一真出了状况,别在家瞎折腾,掐人中、刮痧这些老办法,救不了急。及时就医才是正道。
最后提醒一句:老人说自己“没事”的时候,往往……已经有点事了。多问一句,多看一眼,不怕啰嗦。命只有一条,热天里,尤其金贵。
这就是关于“老人中暑预防”的内容.希望你每天都有好精神,走路带风,脸上带着笑。坚持好习惯,健康自然会来找你。顺便提醒一下,别总喝冰的,肠胃会受不了.
2025-09-26 1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