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太阳底下站久了,脑袋一晕,眼前发黑,恶心反胃,腿软得像踩在棉花上——完了,八成是中了暑。这时候别愣着,赶紧动起来。
先往阴凉地儿挪。树荫下 屋檐下 楼道里都行.别再站在太阳底下硬撑了。要是身边有人,喊一声,别自己扛。人一热起来,判断力会下降,容易犯傻。比如有人中暑了还觉得自己没事,非要走回去,结果半路栽倒,那就麻烦了。
衣服能脱就脱。上衣解开,领子扯开,袖子卷起来。透气最重要。别管形象不形象了,命比面子重要。要是有条件,拿湿毛巾搭在脖子上、手腕内侧、腋下。这些地方血管靠近皮肤,降温快。冰袋更好,但没有也别强求,冷水浸过的毛巾就行。
水要喝,但别猛灌。一口一口来。是淡盐水,或者带点电解质的饮料。白开水也行,但光喝白水不解渴,补不了流失的盐分。有些人一热就猛喝冰水,咕咚咕咚灌一气,结果肚子疼,甚至引发痉挛。急不得,慢慢来。
如果人已经意识模糊,说话不清,甚至开始抽搐——这可不是小事了。得立刻想办法散热.有人用酒精擦身体?可以,但别太浓,别往脸上抹。重点擦脖子、腋窝 大腿根。酒精挥发带走热量,见效快。但皮肤有伤口或者过敏的,就不适合这么干。
风扇吹着,配合湿毛巾效果更好。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凉得更快。没风扇?拿书本 纸板扇也行。别停,持续扇。有人觉得扇风浪费力气,其实不然,这时候每一丝风都金贵。
地上太烫的话,别直接躺。找块木板 塑料布垫着,隔开地面热量。水泥地吸热厉害,躺着等于继续烤!背部贴地,热量散不出去,体温降不下来......
要是人在车上中暑,空调打开,温度调低,风口对着人吹。但别让冷风直吹头部太久,容易头疼。车窗留条缝,通风。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积聚,反而更闷。
老人 小孩 慢性病患者特别容易中暑。他们体温调节能力差。夏天出门,尽量避开中午!十一点到三点,太阳最毒。哪怕只是遛个弯,也可能出事。有个老太太早上六点去菜市场,回来路上就头晕,靠墙坐了半天才缓过来.不是她体质差,是那天气温三十七度,地表温度超过五十度,鞋底都发烫。
中暑后别马上进特别冷的环境。比如从大太阳底下直接钻进空调房,温度差太大,血管猛然收缩,可能引发不适。先在阴凉处适应几分钟,再进冷气房间。温差控制在十度以内比较安全。
有人觉得中暑是小事,休息一下就好。可真出问题,发展极快。轻症变重症,可能就半小时!去年有个工地工人,中午干活时说头昏,坐下歇会儿,十分钟不到就昏迷了。送医院抢救,还是没救回来。高温作业轮班,定时喝水,有遮阳措施。
藿香正气水?有些人一中暑就喝这个。确实有人觉得有效,但不是人人都适合......含酒精,胃不舒服的喝了可能更难受。儿童 肝病患者慎用。清凉油抹太阳穴,提神还行,不能退烧.
真正有效的,还是物理降温加补水。别迷信“偏方”。什么掐人中、刮痧、放血……这些动作耽误时间。人要是晕过去了,掐也没用。优先散热,其次送医。
空气湿度高的地方,出汗不蒸发,散热效率低。南方夏天闷热,更容易中暑......你以为没太阳就没事?室内通风不好,照样中招。有次朋友家厨房做饭,没开窗,半小时后头晕呕吐,差点以为食物中毒,其实是闷出来的。
中暑后即使恢复了,当天别再出门。身体还在恢复期,免疫力下降。再晒一轮,可能二次中招。躺床上休息,盖薄被,别贪凉。空调别开太低,二十多度就行。
预防永远比抢救重要。出门戴帽子,穿浅色宽松衣服。深色吸热,紧身衣服不透气。背包别太重,增加负担。随身带瓶水,别等渴了再喝。口渴已经是缺水信号了。
运动后别立刻冲冷水澡。毛孔张开,突然遇冷,容易感冒。先擦干汗,静坐十分钟,再洗澡。水温别太低,接近体温好。
中暑不是闹着玩的。反应要快,动作要准。别拖,别忍。降温 补水、通风,三件套记牢。人清醒,能喝水,问题不大;要是意识模糊 高烧不退,尽快送医.路上继续降温,别停。
有时候看着天蓝云白,风和日丽,其实危险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热浪无声,却能要命。别小看它......
,“中暑如何迅速降温”,有问题就在线上问吧。 每天精神足,走路有劲儿。 多笑笑,心情好. 坚持好习惯,身体自然棒。 小提醒:体重合适,身子才轻松。
2025-09-28 11: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