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塞了东西,闷闷的,听不清,有时候还嗡嗡响。有人说是耵聍栓塞,有人又说是不是中耳发炎了?其实啊,这两码事,不是一回事儿,但有时候搅和在一起,人就糊涂了。
耵聍,说白了就是耳屎。名字听着不咋地,但它真不是废物。它能挡灰尘,防小虫子钻进去,还能抗菌。正常情况下,耳道自己会慢慢把旧的耳屎往外推,说话、咀嚼、张嘴,都能帮上忙。可有些人耳道弯弯曲曲,或者耳毛多,再或者老爱用棉签掏,一不小心就把耳屎往里推了。时间一长,越积越多,结成硬块,堵在那儿——这就叫耵聍栓塞。
感觉像啥?耳朵堵着,像隔了层膜。听别人说话像是从水底下冒上来的,含糊不清。严重的时候,还会胀,疼,甚至头晕。有些人还会觉得耳朵痒,或者突然听力下降。尤其是洗头、洗澡进水后,耳屎吸了水膨胀,那感觉更明显,闷得慌。
这时候很多人第1反应是:我是不是中耳炎了?毕竟耳朵不舒服嘛。但中耳炎是另一回事。它通常是因为感冒 鼻炎这些引起的咽鼓管不通,中耳腔里积液 发炎。小孩常见,大人也有.症状除了耳闷、听力下降,可能还伴有耳痛,小孩子会哭闹 抓耳朵,发烧也不少见......如果是化脓性中耳炎,还可能流脓,耳朵往外淌黄水。
你看,病因不一样.一个是从外耳道堵住了,一个是从里面发炎了.路径不同,处理方式自然也不同.
但问题来了,耵聍栓塞久了,也可能诱发中耳的问题。比如耳道完全堵死,里面的湿度温度适合细菌繁殖,继发感染,那就可能发展成外耳道炎,甚至影响到鼓膜,间接让中耳受累。这时候症状混在一起,医生都得仔细看才能分清。
还有人习惯自己掏耳朵,拿根火柴棍、发卡 钥匙……什么顺手用什么.这事儿危险。一来容易伤到耳道皮肤,引发炎症;二来可能戳破鼓膜,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鼓膜穿孔,轻则耳鸣、听力下降,重则面瘫都有可能。别不信,临床上真有这种例子。
医院里处理耵聍栓塞,一般先软化。滴点碳酸氢钠滴耳液,或者橄榄油、生理盐水,泡个一两天,让硬块变松.然后再冲洗,专业器械冲出来。手法得准,压力得当,不然水冲太猛,也可能刺激鼓膜,引起眩晕。要是耳屎特别硬,或者位置太深,干脆就不用冲,用钩子一点点取。整个过程得在耳镜下看着操作,安全第1!
千万别在家自己拿水冲。没设备,没经验,万一耳朵本来就有鼓膜穿孔,水灌进中耳,那麻烦大了。感染风险高,恢复起来慢.
再说回中耳炎.它和耵聍栓塞**的区别是,中耳炎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兆......前几天嗓子疼 流鼻涕,然后耳朵开始不舒服。儿童尤其要注意,因为他们咽鼓管短平直,病菌容易从鼻子后面爬进去。成年人如果长期鼻塞 打鼾、鼻炎反复,也容易中招。
有时候检查一看,外耳道通畅,耳屎不多,但鼓膜红肿、内陷,甚至鼓室积液,那就是中耳的事儿了。治疗就得用抗生素、滴鼻药,改善咽鼓管功能.严重的还得鼓膜穿刺抽液......
可现实里,病人常搞不清这些细节.只说“耳朵堵”,医生就得一步步排查。先看外耳道有没有堵塞,再查鼓膜状态,必要时做听力测试。有时候还得拍个颞骨CT,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排除其他隐患......
最怕的是,有人耳朵一堵,自己买点滴耳液乱滴。结果药不对症,反而加重。比如中耳炎用了清洁类的滴耳水,可能刺激黏膜;而耵聍栓塞用了抗生素滴耳液,根本没用,白白浪费。
还有种情况,老年人听力慢慢下降,家人以为是老年聋,其实是耳屎堵了好几年没人发现。一检查,黑乎乎一大坨,取出来,听力立马改善。这种情况不少见。
耳朵的事,不能光凭感觉判断。你以为是小事,可能藏着隐患.反过来,也不是所有耳朵堵都是大病。关键在准确识别。
预防方面,少掏耳朵是最基本的。耳道有自洁功能,多数人根本不需要额外清理。真觉得堵得慌,去正规地方让医生看看。游泳、洗头时可以塞点棉花,防止进水。有鼻炎的,积极治鼻炎,减少中耳炎风险.
最后提一句,耳朵出问题,别拖。一开始只是闷,后来可能发展成慢性炎症,修复起来更费劲。特别是孩子,表达不清,家长得多留心。睡觉时总翻身、摇头、抓耳朵,别当成调皮,可能是耳朵不舒服.
耵聍栓塞不是中耳炎,但两者能互相影响.症状相似,机制不同!处理方式也各异。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耳朵虽小,结构精密,随便对付不得。疼了 堵了、听不清了,及时看,别自己瞎琢磨。
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反而是最难坚持的——别乱掏耳朵......就这么一句话,能省掉多少麻烦。可惜,大多数人还是忍不住.手指一痒,棉签一伸,完了,又把自己整出问题来。
上面就是这篇文章关于“耵聍栓塞是不是中耳炎”的内容啦。希望你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坦。别太拼,照顾好自己才是真的厉害.小提醒:别老盯着手机看,眼睛也要歇一歇哦!
2025-09-24 16: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