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婴儿得中耳炎的原因

    小孩耳朵疼,老是抓耳朵,晚上哭闹,有时候还发烧。家长一着急,去医院一看,医生说是中耳炎。这玩意儿怎么就找上小娃娃了?其实啊,婴儿得中耳炎,真不是啥稀奇事,几乎每个娃都可能碰上一回两回。

    耳朵里头有个地方叫中耳,就在鼓膜后边,小小的空间,平时通气靠一条管子连到鼻咽部——这根管子叫咽鼓管。大人那根管子又长又斜,不容易进东西;可婴儿的呢?短、平、直,像条小滑梯,奶水、口水、鼻涕全都能顺着往上跑.尤其是躺着喝奶的时候,一呛,液体就容易溜进去。那边一感染,中耳立马遭殃。

    感冒!对,就是那个最常见的感冒。婴儿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好,动不动就流鼻涕、咳嗽.鼻腔里的细菌病毒多得是,擤鼻涕没擤干净,或者干脆不会擤,鼻涕在里头堵着,压力一变,病菌就被“推”进了咽鼓管。中耳本来干净的地方,一下子成了细菌的乐园。发炎,肿胀,积液,耳朵就开始疼了.

    还有过敏.有的孩子一到换季就鼻塞 打喷嚏,鼻黏膜肿得跟馒头似的.通路一堵,中耳没法正常换气,负压形成,组织液渗出来,时间一长,液体变稠,细菌趁机繁殖.这时候耳朵不一定疼得厉害,但孩子会烦躁,睡觉不踏实,头老往一边歪.

    daycare?托儿所?孩子一多,交叉感染的机会猛增......一个感冒,半个班跟着咳。病毒传得快,耳朵也遭殃。有些宝宝三个月就送托,天天接触新病菌,耳朵反反复复发炎,家长愁得不行。

    喂奶姿势也很关键。妈妈躺着喂,宝宝仰着头吸,奶容易倒流。特别是小月龄的,吞咽协调差,一激动,一哭闹,奶就往鼻腔走!鼻后部一湿,咽鼓管口开着,液体和细菌一块儿钻进去。听着吓人吧?但这事儿天天发生。

    腺样体肥大也有份.那是个淋巴组织,在鼻咽顶上!小孩容易因为反复感染变得肿大,一肿大就把咽鼓管出口堵了。中耳成个封闭空间,空气慢慢被吸收,形成负压,黏膜渗出液体.这种叫分泌性中耳炎,不红不肿,但听力会下降。孩子对声音反应迟钝,喊他不理,家长还以为是调皮。

    环境因素也不能忽略。家里有人抽烟?二手烟一熏,鼻黏膜长期受刺激,肿胀、分泌物增多,咽鼓管功能受影响!空气干燥,灰尘多,鼻子整天不舒服,耳朵能好吗?还有,空调房待久了,空气不流通,病菌浓度高,孩子呼吸系统负担重,耳朵自然跟着倒霉.

    免疫力低的孩子更麻烦!早产 营养跟不上、爱生病的,身体抵抗不住,一次感冒没好利索,耳朵先发炎了。反反复复,拖成慢性,鼓膜穿孔都有可能。穿孔倒是多数能自己愈合,但中间那段日子,耳朵流脓,臭烘烘的,换药、滴耳液,折腾人。

    抗生素用不用?医生说了算。但很多家长一听“炎”字就急,非得要消炎药。其实病毒感染引起的,吃抗生素没用。滥用反而让细菌耐药,下次真需要时,药不灵了。可要是细菌感染明确,高烧 耳朵痛得厉害,该用还得用,不能拖.

    预防方面,能做的其实不多。尽量母乳喂养,母乳里的抗体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喂奶别让孩子平躺,半坐位。感冒了及时处理鼻塞,可以用生理盐水喷喷鼻子,帮孩子清理分泌物。家里保持通风,少去人多密闭的地方,尤其流感季.

    最怕的是家长不当回事。以为孩子哭是饿了、困了,没意识到耳朵疼。等发现不对劲,已经化脓了。鼓膜穿孔那一刻,脓液流出来,孩子反而不哭了——因为压力释放了......但这不代表好了,炎症还在里头。

    耳朵这地方,看着小,问题可不小。听觉发育关键期就在婴幼儿阶段,长期积液影响听力,说话晚、反应慢,甚至影响学习能力。别觉得“反正会好”,拖着不看,后患无穷。

    说到底,中耳炎不是大病,但挺磨人。孩子受罪,大人熬夜守着。医院一趟趟跑,药一瓶瓶买。有时候好了,过两周又犯,像是躲不开的影子。可也没办法,成长就是这样,一场场小仗打过来.

    你问为啥偏偏我家娃老得中耳炎?谁知道呢。体质、环境、护理细节,哪块没做好,都可能中招.能做的,就是细心点,观察点,别糊弄.耳朵的事,马虎不得。

    ,希望大家多了解“婴儿得中耳炎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平时多注意,主动预防疾病。吃得香,睡得好,身体才能棒。保持好心情,生活更轻松.(健康小提示:生活规律,身体更稳.)

    2025-09-25 20: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