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堵了,像灌了水,说话自己听着发闷!有时候一低头,感觉里面有东西晃荡。这种事儿,很多人以为是感冒没好利索,或者耳朵进水了,其实啊,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怪。
可别一听“炎”字就急着吃消炎药。这病不疼,也不流脓,安静得很。孩子常表现为反应慢半拍,看电视老调音量;大人呢,就是耳朵嗡嗡响,像是塞了团棉花。听力下降,但又不是完全听不见,挺折磨人。
问题来了——怎么知道是不是它?得跟别的病掰扯清楚。比如鼻咽癌,听起来吓人,但真有这个可能......尤其是单侧耳朵长期堵着,还伴鼻塞 回吸涕带血丝,得警惕。虽然概率低,可漏了就麻烦。做过鼻咽镜的人大概懂那种滋味,管子从鼻子钻进去,难受归难受,该查还得查。
还有慢性中耳炎......那个通常有穿孔,耳朵会流黄水,时不时有点臭味。而分泌性的,鼓膜完整,光溜溜的,就是颜色发暗,像橙子皮。医生拿个耳镜一照,能看见液平面,甚至气泡。但这也不是**准,毕竟有人耳道窄,看得模模糊糊。
过敏性鼻炎也容易搅局。鼻子痒 打喷嚏 清鼻涕不断,这些症状和中耳炎背后的“推手”有关联。腺样体肥大,小孩尤其多见。那团肉堵在鼻咽顶上,咽鼓管被压住,通不了气,中耳就成了真空,液体自然渗出来.治耳朵,有时得先看鼻子。
感冒后遗症也不能忽视。一场重感冒,鼻黏膜肿得厉害,咽鼓管开合失灵。三周内大多能自愈,拖过三个月,那就不是普通鼻塞了。这时候得干预,不然耳朵里那层积液越来越稠,最后可能粘住听骨链,听力就真受损了。
突然想到,坐飞机下降时耳朵不舒服,嚼口香糖能缓解。原理一样,都是让咽鼓管打开。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做捏鼻鼓气动作,有时能听见“啵”的一声,舒服一阵。但这招不能常用,劲儿使大了,反而伤鼓膜。
儿童更难判断。不会说耳朵堵,只会抓耳朵,睡觉翻来覆去。家长发现孩子叫名字反应迟钝,别光以为是调皮不听话。幼儿园老师反映注意力不集中?未必是多动,也许是听不清。语言发育迟缓的娃,背后说不定藏着半年没消的中耳积液。
影像学检查,比如颞骨CT,能看到中耳腔密度增高......但小孩子辐射要考虑,一般不第一选择.声导抗测试倒是无创,鼓室图呈“B”型或“C”型,提示中耳负压或积液!配合纯音测听,大致能摸清情况。
治疗上,成人可能用点鼻喷激素,加口服黏液促排剂,观察一两周。无效的话,鼓膜穿刺抽液也行。小孩若反复发作,腺样体切了,不少就好了......但手术这事儿,谁都不想轻易动刀。
等等,忘了提梅尼埃病.那家伙更邪乎,天旋地转,耳朵胀,还耳鸣。和分泌性中耳炎不同,它是内耳问题,发作一阵一阵的。不过初期光凭症状,真容易搞混。一个不晕,一个晕得天翻地覆,关键在这儿。
还有脑脊液耳漏,极少见。耳朵流清水样液体,躺下少,站起来多。头部受过外伤的人要当心。这和普通积液完全不同,化验葡萄糖就能区分.不过普通人基本不用操这份心!
最怕的是当成“上火”,喝凉茶,针灸拔罐来回整。耽误两三个月,积液变胶耳,像糨糊一样粘在中耳腔。再治,难度翻倍!特别是学生党,考试前听力差,脑子再聪明也受影响。
耳朵闷,别不当回事.三天不好转,就得去看看。耳鼻喉科医生扒拉几下耳朵,再问问病史,八九不离十。别自己掏耳朵,越弄越糟。棉签一戳,耳垢更深,万一并发感染,雪上加霜。
生活上,戒烟。二手烟也能刺激咽鼓管。鼻炎控制住,游泳注意防水。小孩睡高枕头,侧着睡比平躺好。这些小细节,积累起来才有用.
讲到底,这病不算凶险,但缠人!拖得久,影响生活质量。鉴别时脑子得活络点,别死盯一个方向。有时候,耳朵的问题,根子在鼻子,在咽喉,甚至在免疫反应。一个个排除,才能找准路子。
反正记住一点:不痛不等于没事.耳朵发闷超过两周,别等它自愈。早看早安心。
看完上面的“分泌性中耳炎鉴别诊断”,祝你身体健康。饮食要清淡些,对身体更好。健康小贴士:别总喝冰的,肠胃会不舒服。
2025-09-28 07: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