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嗡嗡响,有时候孩子一哭,大人心里也跟着颤。中耳炎这东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架不住它老是回来。前脚刚吃完药,退了烧,耳朵不疼了,后脚没过两周,又开始抓耳朵 扯头发,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家长急得团团转,药不敢乱吃,医院跑了一趟又一趟.
小孩的耳朵结构跟大人不一样。咽鼓管短 平 宽,感冒的时候,鼻涕一倒流,细菌就顺着进去了.发炎,积液,鼓膜鼓起来,孩子哪受得了这个?可你说怎么办?不让感冒?不可能啊。幼儿园里一个接一个地传,今天这个发烧,明天那个咳嗽,防不胜防。
有次带孩子去检查,医生拿个小灯照了照,说:“鼓膜有点浑浊。” 轻描淡写一句话,听在耳朵里却像雷打。回家路上,孩子还在车上啃饼干,笑嘻嘻的,哪看得出病来......可你知道,里面正悄悄发炎呢......那种看不见的痛,大人没法替他扛!
滴鼻子的药,消炎的,喷的,吃的,堆在柜子里像小山。按时吃,按点滴,枕头垫高,睡觉不能平躺……规矩一大堆.刚开始还记时间,设闹钟,后来人也疲了,药也吃顺了,反倒麻木了。反反复复,像雨季的潮气,总也散不干净。
有回孩子半夜坐起来,捂着耳朵直哭。脸都憋红了,话都说不利索。赶紧开灯,翻药,喂下去,抱着晃。那会儿窗外黑漆漆的,路灯闪着黄光,心也跟着晃。想骂天,想骂地,最后只能叹口气——谁让咱摊上了呢.
其实也不是没注意预防。冬天加衣,秋天戴帽,春天不乱脱外套。喝水勤,洗手勤,家里拖地一天两遍......可还是躲不过.有一次只是打了个喷嚏,第2天就开始发烧。医生说:“上呼吸道感染引的。” 嗯,知道了......知道有什么用?下次照样来。
耳朵流水那次吓人。枕头上有黄黄的一片,闻着还有点味。去医院,医生扒开耳朵看了看,说有穿孔。穿孔?脑子里立刻蹦出“聋了”两个字。手心全是汗,嘴上还得稳住,问:“能长好吗?” 医生点头:“小孩子恢复快。” 可谁能真放下心?夜里还是偷偷摸摸听他呼吸声,生怕听不见。
最怕的是语言发育。听说老发中耳炎,耳朵闷着,听不清,说话就晚。邻居家孩子三岁才开口,爸妈急得不行.我们也不敢大意,平时故意多跟他说话,读绘本,放儿歌,哪怕他答不上来,也一个劲儿问:“这是什么呀?” “小鸟叫什么?” 好像这样就能把声音补进去似的。
有段时间考虑过手术。医生提过腺样体肥大可能有关,切了或许能减少复发。可一听要全麻,立马打退堂鼓.那么小的人,推上手术台,插管子……想想都腿软。亲戚劝:“等再大点吧。” 于是又拖着,拖着,拖成习惯性发作.
空气干燥那阵,试过加湿器。晚上开着,雾气腾腾的,像进了桑拿房。可效果不明显.反而有天发现机器底下发霉,赶紧停了。土办法也试过,比如热毛巾敷耳朵,老人说管用。试了几次,孩子嫌烫,哭着不让碰.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饮食上也折腾一阵。牛奶不让喝,说容易生痰.**也限量,怕过敏。孩子瘦了一圈,饭量越来越小。奶奶心疼,背地里偷偷塞饼干:“不吃饱哪有力气抗病?” 大人之间也开始吵,一个说严控,一个说别太紧。家里的气氛,比孩子的耳朵还堵。
慢慢学会看脸色。孩子揉耳朵,不一定就是发炎.可能是痒,可能是累了。但家长一看见这动作,神经立马绷紧.紧张过度?也许吧.可谁敢放松?上回就是看着没事,结果半夜高烧到39度5。
也有好的时候。连续三个月没发作,全家松一口气,差点以为好了。结果一场秋雨,气温一降,老毛病又来了!真是阴魂不散。
现在学会了不慌。发烧先观察,不到38.5不急着吃退烧药。耳朵疼,先滴医生开的止痛消炎水。预约挂号提前几天就弄好,省得临时抓瞎。药盒分装好,标上日期,免得吃错。生活像是被中耳炎训练出来了节奏。
有时候想,这病会不会随着年龄自己好?听说七岁以后发病率就低了。可现在才四岁,还有三年多.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谁知道中间还要经历多少次急诊 多少个无眠夜?
孩子倒是不在乎。病一好,撒丫子就跑,追狗,爬滑梯,完全忘了之前疼得打滚的样子。看他笑,大人也只能跟着笑。愁归愁,日子还得过。下一波感冒什么时候来,不知道。只知道药得常备,耳朵得常查,心得练得硬一点。
其实也没别的指望。只盼着哪天醒来,他挠挠头说:“耳朵好久没疼了。” 那一刻,大概比什么都值。
看完了上面的“孩子中耳炎反复发作”文章,愿你身体稳稳的,生活过得踏实。别老坐着,多起来走动走动,动一动,身体更有劲儿。 健康小提示:心情好了,气色自然好,身体也会更棒!
2025-09-28 17: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