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中耳炎开鼻炎的药

    耳朵堵着,鼻子也不通。有时候躺下,左边耳朵嗡嗡响,像进了水。医生说是中耳炎,可开的药却是治鼻炎的。这不扯吗?其实不扯......

    鼻子和耳朵,看着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在脸中间,一个藏在脑袋侧面......但它们之间有条暗道——咽鼓管。从小孩到大人,这条管子要是不通,耳朵就容易出事。特别是感冒 鼻炎发作的时候,鼻腔肿了,黏液堵着,咽鼓管一压,气进不去,耳朵就开始发闷,听力变差,甚至疼。

    你看,耳朵的问题,源头可能在鼻子。医生开鼻炎药,不是搞错了,是治根。你光滴耳药水,顶多缓解一时。真正要解决,得让鼻子通气,咽鼓管恢复功能。

    常见的药,比如那种喷鼻子的激素类喷雾。名字拗口,记不住也没关系。每天喷两次,坚持用.别一觉得好点就停......很多人就是半途而废,结果反反复复。还有抗组胺药,打喷嚏 流清鼻涕的时候吃。有些人吃了犯困,晚上吃正好。白天要上班上学,挑个不嗜睡的牌子。

    也有医生开减充血剂。鼻子塞得像水泥墙,喷一下,十分钟就通了。爽是真爽。但不能连着用超过一周。不然鼻子会“上瘾”,越喷越堵,变成药物性鼻炎。那就麻烦了,比原来的还难搞。

    小孩得中耳炎,更常见.他们咽鼓管短 平 宽,细菌病毒从鼻子一路溜进耳朵太容易。幼儿园一感冒,接着就是耳朵疼。家长急,抱着去医院。医生一听,化脓了,得用抗生素。但,也会开鼻炎相关的药。控制住鼻腔炎症,耳朵才能慢慢好.

    我自己有过一次。那年冬天,坐高铁,耳朵一直没松下来。下车后听人说话像隔着棉被。去耳鼻喉科,医生拿个小镜子照了照,说:“鼻甲肿得跟馒头似的,耳朵能好吗?”开了药,回来一看,三个都是治鼻子的。心里嘀咕:我耳朵的事,怎么全给鼻子用药?

    用了三天,鼻子通了点。耳朵的闷感也开始往下走。第七天, popping 的声音出现了,像潜水上来时的那种“咔”一下。知道,通了。

    也有人不信这套。觉得自己耳朵疼,滴耳液。网上搜一堆偏方,大蒜油 酒精滴耳,结果把鼓膜刺激坏了。更糟。耳朵这地方,娇气得很,乱来不得。

    还有种情况,鼻炎长期不好,鼻涕倒流。白天擤不完,晚上躺下,鼻涕往喉咙里滑。有些人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咳又咳不出。这叫鼻后滴漏.它也能影响耳朵。黏液顺着咽鼓管往上爬,耳朵里积液,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听着复杂,其实就是“鼻子惹的祸”。

    治疗就得双管齐下。一边治鼻,一边等耳朵自己吸收积液。有时候医生会建议做鼓膜穿刺,把水抽出来。但多数人不需要,只要鼻炎控制住了,耳朵慢慢就干了。

    生活上也得配合!别抽烟,也别吸二手烟.烟雾一刺激,鼻子马上肿......空气干燥的地方,加湿器用起来。北方冬天暖气足,屋里干得裂墙,鼻子黏膜一裂,全是血丝,哪还能好好工作?

    饮食上,少碰太辣的。火锅一吃,鼻子哗哗流,表面看是痛快,其实是黏膜在抗议。还有酒,喝完血管扩张,鼻甲立马肿一圈。第2天耳朵又闷了,你还以为是累的。

    锻炼有用吗?有。不是说跑步就能治好鼻炎,但身体好了,免疫力稳,感冒少,鼻炎发作频率自然下降.我认识一个老师,常年鼻炎,后来开始游泳.一年后复诊,医生都惊讶:鼻甲没那么肥厚了。可能跟冷水刺激 呼吸调节有关。不一定人人都行,但值得一试。

    最怕的是拖。耳朵闷两个月,不当回事。等想起来看,听力已经受损。尤其是孩子,不会表达,只知道看电视调大声.家长还以为他调皮.等到学校体检才发现问题,积液都快钙化了。

    别小看“开错药”这件事。表面看是鼻子的药,实际是在打通整条通路。医学有时候就这么绕。你以为是A问题,根源在B。治B,A才好。

    也别动不动就想手术。什么鼻甲切除 咽鼓管扩张,听着吓人.大多数情况,坚持用药 调整习惯,都能改善。手术是最后的选择,不是第一选择。

    还有句话得说: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别人用某个药好得快,你用了没感觉,正常。别瞎换药,也别自己加量.按医嘱来。症状变化了,回去复诊,让医生调方案。

    最后一点:情绪也会影响。压力大,焦虑,自主神经乱套,鼻黏膜供血不稳,忽松忽紧。有时候明明没感冒,鼻子突然就堵了.耳朵跟着遭殃。这时候,药是一方面,放松也重要。睡好觉,别熬夜。

    中耳炎开鼻炎的药,不奇怪。身体是个整体,拆开看局部,常常走偏。顺着通路想,反而明白。

    这就是文章“中耳炎开鼻炎的药”的介绍。希望你每天都有好精神,走路带风,心情开朗,少操心,多放松。健康小提示:心情好了,气色就好,身体也更棒。

    2025-09-28 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