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堵,闷闷的,像灌了水。有时候一低头,感觉里头有东西晃。听别人说话,声音隔着层塑料布,嗡嗡的。一开始没当回事,谁还没个感冒鼻塞的时候?可这都仨月了,耳朵还是那样,捏鼻子鼓气也不管用。
小孩更麻烦。幼儿园老师说孩子老答非所问,叫他八百遍才回头。以为是调皮,其实是听不清。晚上睡觉打呼噜,张嘴呼吸,脸有点变形的趋势。家长急了,带去查,医生扒开耳朵看了看,又照了个耳镜,说是中耳积液,典型的分泌性中耳炎。
不治会咋样?有人觉得,反正不疼,顶多就是聋一阵子。可哪有那么简单。耳朵里那层鼓膜,长期泡在液体里,慢慢就塌了,变厚,甚至钙化。好比一块橡皮筋,天天泡水,最后硬得弹不动。听力下降可能就成长久的了。特别是孩子,语言发育关键期,听不准,说得也歪。口齿不清,上学跟不上,性格也容易内向。
还有更隐蔽的后果。耳朵和鼻子是通的,通过咽鼓管。这管子本来该开就开,调节压力!可一旦鼻炎 腺样体肥大,它就被堵住......液体排不出去,在中耳攒着。你不处理根源,光等它自己好?难.时间一长,黏稠得像浆糊,吸都吸不干净.
有些人拖到耳朵开始流黄水,才慌了.一查,已经演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修补起来复杂多了.手术风险不说,术后还得忌水忌风,生活质量直线往下掉。
也有侥幸的。确实有人自愈了。但别拿身体赌。尤其是反复发作的,今天好了,下周又闷,免疫力一低就犯。这种节奏,耳朵受得了吗?每一次发炎,都是对听觉系统的磨损。高频听力先受损,听鸟叫 听铃声费劲,等察觉时,修复机会早溜了。
治疗其实没那么吓人......小孩子常做咽鼓管吹张,或者鼓膜穿刺抽液。大人呢,鼻喷激素,配合抗过敏药,把鼻腔通路打开。严重的,放个通气管,让中耳喘口气。这些都不是大手术,恢复快。关键是早动手。
可总有人拖。怕医院,怕花钱,怕折腾。结果呢?听力损失加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受影响。成年人开会听错指令,闹笑话。老人本来耳背,再加一层积液,干脆闭门不出,孤独感越来越重。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平衡。耳朵不光管听,还管站稳。前庭系统要是受牵连,偶尔会头晕,走路飘。尤其老年人,摔倒风险上升。这不是危言耸听,临床上真有因为长期中耳问题跌倒骨折的案例。
心理影响也有。耳朵不舒服,整天心烦意乱。孩子坐不住,被误诊为多动症。大人注意力分散,领导以为态度有问题。家庭关系也可能紧张。你说一句,他应一句“啊”?时间久了,谁都有脾气。
最怕的是,把中耳炎当成小毛病。药店买点滴耳液,随便对付。可分泌性中耳炎,药水根本进不去。鼓膜没破,液体在里面,外头用药等于隔靴搔痒.反而耽误时机。
还有人迷信偏方。什么蒜汁滴耳,热毛巾敷,甚至用头发丝捅耳朵。这些不仅无效,还可能烫伤 划破鼓膜,引发感染......本来轻症,硬生生搞成重症.
其实诊断很简单。耳镜一看就知道。必要时做个声导抗,测测鼓室压力。儿童配合不了,可以睡着了查。不痛苦,几分钟搞定。问题是,很多人连这一趟都不愿跑。
等,等不来痊愈。身体不会自动把积液排干净。尤其那些腺样体堵得死死的,咽鼓管功能差的,不干预,十有八九越拖越糟。
也别指望感冒好了,耳朵自然通。有时候感冒是诱因,但炎症消了,咽鼓管功能没恢复,照样堵着。得专门治。
再说一遍,不是所有耳闷都是中耳炎。但持续超过两周,就得警惕。突发性耳聋也闷,肿瘤压迫也闷......不检查,怎么分得清?
别等到耳朵彻底失灵才后悔!声音的世界一旦失去,补不回来。音乐 笑声、风吹树叶——这些细节,平时不觉得珍贵,没了才懂。
孩子长大,你希望他因为耳朵问题被同学嘲笑吗?开会时频频追问“你说啥”?打电话总听错号码?
治,不一定**恢复。但不治,几乎注定往坏处走。过程或许麻烦,可比起终身听力障碍,哪个更折磨?
有人问,吃中药行不行?有些方子确实能缓解鼻塞,间接帮助通气。但辨证,乱用可能上火,加重症状。而且啊起效慢,急性期靠不住。
手术也不是全能。通气管会自行脱落,脱落之后,如果病因没解决,积液可能卷土重来。根子还在鼻腔 在免疫 在生活习惯。
抽烟的人注意了。烟雾刺激咽鼓管,让它更难打开。家里有孩子的,二手烟更是大忌。空气干燥 粉尘多,也会诱发......这些环境因素,不改,病就好不利索.
最后说句实在话:耳朵的问题,从来不只是耳朵的事。它是全身状态的一面镜子。鼻炎 过敏、免疫力 生活习惯……全都牵扯其中。只盯着耳朵看,永远治标不治本。
啊,别等。闷得久了,别自己猜.去看看。就当是为了能听清一句“我爱你”,也值得走这一趟.
上面给大家详细介绍的是“分泌性中耳炎不治疗”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吃得好,睡得香.身体越来越棒。烟酒尽量少碰,或者干脆不碰。平时多喝水,多吃菜。健康这事儿,还得靠自己。小提醒一下:每天动一动,做点拉伸,身体更灵活,也不容易受伤。
2025-09-28 16: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