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嗡嗡响,像有只蜜蜂在脑袋里打转。有时候安静下来,反而更难受.医生说这是急性中耳炎拖久了,耳朵没彻底恢复。谁会想到感冒之后,耳朵居然成了“重灾区”?一开始就是耳朵闷,像是被棉花塞住,吞口水时咯噔一声,怪异得很。
后来开始疼,夜里疼得睡不着。孩子也是,哭闹不停,小手一直抓耳朵。打了几天点滴,症状是轻了,可那股子沉闷感,就像潮水退了,留下湿漉漉的沙地,干不了。听力好像差了一截,别人说话得重复两遍才听清。电视声音调高,家人皱眉——不是我不讲理,是真的听不太真。
鼓膜穿孔过一次,流了点脓,黄黄的,带着臭味。现在好了,结痂了,可耳朵总感觉空荡荡的,又堵得慌。冷风一吹,里面就发紧,像有人拿根细针轻轻戳。洗头进水,哪怕一滴,也立刻不对劲,胀,晕,走路都不稳。
有些人说:“好了就行呗,还计较啥?”可他们不懂,这不叫好。是表面看着没事,内里还在折腾。耳鸣时不时冒出来,尤其晚上,万籁俱寂,那声音反倒清晰。有时像电流,有时像蝉叫,有时干脆就是低语——当然,没人真在说话,是耳朵自己造出来的动静。
听力测试做过一次,医生说“轻度传导性耳聋”。这几个字听着吓人。聋?我还听得见啊。可数据不会骗人,高频音听不清,电话里的女声常漏字,开会时后排同事发言,基本靠猜。配了助听设备?没到那地步。但确实,生活被悄悄改变了!
平衡也受影响。以前爬山跑步不带喘,现在下楼梯快一点,脑袋就发飘。坐车走弯道,胃里翻腾。医生说是中耳管功能没恢复,影响了前庭。耳朵不只是听的,还管站稳......这话以前从没想过。
最烦的是反复发作。天一冷,耳朵就预警。气压变化,坐飞机升降那几分钟,耳朵像被抽真空,疼得龇牙咧嘴......嚼口香糖 打哈欠,试了各种办法,效果时好时坏.有次坐高铁,隧道多,耳朵忽松忽紧,整趟车下来,头昏脑涨,话都不想说。
孩子的情况更让人揪心!语言发育期,天天听不清,说话有点迟缓。幼儿园老师提醒:“你家孩子是不是总答非所问?”去测听力,果然比同龄人差一截。戴过一段时间扩音耳机,孩子抗拒,说同学笑他。后来换了别的方案,可谁知道将来怎样?
还有那个“自听过强”的怪现象。自己的呼吸声 咀嚼声大得吓人,像在脑袋里放大十倍播放。吃饼干,咔嚓咔嚓,吵得心烦。这不是幻觉,是咽鼓管异常开放的表现。医生说,有的人一辈子都这样,只能慢慢习惯。
治疗断断续续。中药泡过,西药用过,高压氧也试了几次。有效?说不上来.可能心理作用占一半.耳朵这东西,太精细,伤了就难复原。不像皮肤破个口,长好就行!它里面结构复杂,神经密布,修不好就是修不好。
有人说:“等吧,时间能解决。”可等了两年,还是老样子。新问题还冒出来——耳朵痒,越挠越痒,结果挠破了,感染,又一轮炎症。真是一环扣一环,没完没了。
社交也开始躲。聚会人多嘈杂,根本跟不上对话节奏.别人笑,我也跟着笑,其实不知道笑点在哪。渐渐地,就不爱去了......朋友问:“怎么最近不见你?”没法解释,说了也不懂。耳朵的事,外人总觉得小事,可只有自己知道,它怎么一点点啃噬日常。
睡眠质量也差。耳鸣吵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焦虑。躺下就开始想:明天会不会更聋?孩子以后上学怎么办?工作交流出错,领导会不会觉得我敷衍?这些念头夜里特别活跃,像老鼠在脑子里啃木头。
也有缓解的时候。春天阳光好,出去走走,耳朵轻松些。海风吹过,虽然风险大,但那一刻通透感真舒服!可惜好景不长,一场雨,气温一降,老毛病又回来。
没人教你怎么和“后遗症”共处。它不致命,不急迫,却像影子,甩不掉。你以为过去了,它突然跳出来提醒你:你还带着伤。
药物依赖也不敢太深。激素类药用多了怕副作用,抗生素反复用,身体扛不住。最后变成——疼得受不了才吃,能忍就忍.忍着忍着,痛感似乎麻木了,可问题还在。
最无奈的是,很多医生看完都说“再观察”。观察?观察到哪年哪月?没人给期限。检查做了不少,结果都是“无明显恶化”。可我没恶化,也没好转啊!这种卡住的感觉,比直接说“治不好”还折磨人......
有时候想,要是当初发烧那几天多注意点,及时就医,会不会不一样?可世上没有如果。病来了,就得接着。扛过去是运气,留疤是常态。
现在学会了一些土办法。耳朵不舒服,就热毛巾敷,多少有点用。避免感冒,穿厚点,口罩常年备着。游泳?早不敢了。潜水?想都别想。
生活就是这样,被一个小耳朵搅得七零八落。它不大,却重要。失去平衡,听不清,睡不好,情绪也跟着沉。你说严重吧,不至于住院;你说不严重吧,每天都在提醒你它的存在。
后遗症,说白了,就是一场没打完的仗。敌人撤了,战场却没清理。弹坑还在,硝烟未散......你得学会在废墟上种花,哪怕开得歪歪扭扭。
多了解“急性中耳炎后遗症”的知识,有备无患。 生活中多留心,别让疾病找上门. 吃得好,睡得香,身体才棒。 心情要轻松,日子才顺当。 记住:别贪吃,七分饱刚刚好。 给肠胃减减负,它会感谢你!
2025-09-25 20: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