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头嗡嗡响,像进了水,又闷又堵,有时候一碰就疼。中耳炎这玩意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拖久了耳朵可能发胀,听力也跟着糊住。有人觉得洗洗就好了,其实没那么简单。耳朵不是脏了才发炎,是里头的通道出问题了——咽鼓管不通,气压不均,积液排不出去,细菌趁机作乱。
你要是自己拿棉签使劲掏,那真是火上浇油。越掏越堵,还可能把外耳道划伤。外耳道和中耳隔着一层鼓膜,看着不远,实则危险得很。鼓膜薄得像纸,一戳就破.破了可不光是疼,流水流脓,听力下降,日子难过得很。
医院里处理中耳炎,很少直接“清洗耳朵”。尤其是急性期,医生基本不会往里灌东西。怕的是炎症正猛,冲洗反而把细菌冲进更深的地方。这时候用药为主:滴耳液、消炎药 鼻喷剂,先把肿消下去,让咽鼓管通一通.
有些慢性中耳炎,耳朵长期流脓,医生可能会在门诊做一次清理。用细小的吸引器,或者棉签轻轻蘸掉外耳道的分泌物。动作轻,视野清,还得配合耳镜.这不是在家能干的事。自己瞎弄,容易把脓推得更深,甚至刺激鼓膜,引发眩晕。
说到滴耳液,也不是随便滴.温度要接近体温,太凉了耳朵会抽筋!滴之前把药瓶捂热一会儿。头要歪着,患耳朝上,滴完不能马上坐起来,得侧躺几分钟,让药水慢慢渗进去。有些人图快,滴完立刻翻身,药全流出来了,白搭。
还有人信偏方,用酒精 醋 茶水往耳朵里倒。听着吓人,实际更吓人。这些液体一旦穿孔进入中耳,刺激神经,疼痛钻心不说,还可能造成长久损伤。耳朵不是瓶子,不能拿来当容器试验.
儿童中耳炎更麻烦。小孩不会说,只会哭闹、抓耳朵、发烧。家长一看流黄水,慌了神,赶紧拿毛巾擦,甚至用吹风机吹。风倒是热的,但气流一吹,外耳道皮肤更干燥,裂口子,感染加重。正确做法是保持耳周清洁,用干净纱布轻轻吸干流出的液体,别塞进去。
洗澡、游泳时进水怎么办?很多人用棉球塞耳朵,结果棉絮掉进耳道,卡住出不来。正确方法是洗完头把头歪向一侧,轻轻拉耳廓,让水自然流出......实在担心,可以用吹风机远距离低档吹一下,但别对着耳洞直吹。
中耳炎恢复期间,擤鼻涕也有讲究。不能两边一起捏着用力擤,压力一大,鼻腔里的细菌顺着咽鼓管冲进耳朵.应该一侧一侧慢慢擤,动作轻缓。感冒好了,耳朵未必马上好,得给身体时间.
饮食上,别吃太咸太辣。盐分高,组织容易水肿,咽鼓管更难通......烟酒更是大忌,尼古丁会让黏膜收缩,血液循环变差,修复慢。
有段时间,耳朵里老觉得有东西在爬,其实是积液在晃动。不是虫子,别自己拿针挑。那种感觉叫“耳内异物感”,等炎症退了,液体吸收了,自然消失。
恢复期耳朵痒,也别用发卡、牙签去挠。指甲划破皮肤,真菌细菌趁虚而入,变成外耳道炎,两头受罪.实在痒得受不了,可以问问医生开点止痒的滴剂。
有些人耳朵反复发炎,可能是腺样体肥大挡住了咽鼓管开口。特别是孩子,睡觉打呼噜,张嘴呼吸,耳朵老出问题。这种情况得查清楚根源,不是光洗耳朵能解决的.
还有种情况,耳朵不疼也不流脓,就是听不清,像蒙了层布。这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在中耳腔里不动弹。小朋友上课走神,大人打电话总让对方重复,多半是这个原因......治疗靠药物,严重时得做鼓膜穿刺抽液,把水引出来。
别以为耳朵闭塞就是小事。长期不处理,鼓膜可能内陷、粘连,甚至钙化。到时候听力下降成定局,补都补不回来。
啊,中耳炎不是靠“洗”来治的。清洁只是辅助,关键在控制炎症 改善通气、促进引流。自己乱洗,等于在雷区跳舞.
耳朵这地方,精密得很。一根神经错位,平衡就乱;一块骨头僵住,声音就闷。它不需要你天天伺候,但也不能随便折腾.
记住一句话:耳朵流水、疼痛、听力下降,第1时间看医生。别等穿孔了 化脓了、面瘫了才后悔。早发现,早处理,少受罪。
有时候,最安静的办法才是好的。别总想着清理,身体自己会调节。你做的,是帮它创造条件——休息够 不感冒、少生气 耳朵不受潮。剩下的,交给时间。
(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耳屎多的人容易误判。耳垢堵住耳道,也会出现类似中耳炎的症状:耳闷、耳鸣 听力下降。但这不是炎症,是堵了。这种情况下,医生会用专业工具软化并取出耵聍,而不是当作中耳炎来治。
耳朵的事,别自己动手。疼的时候忍一忍,去医院。比起来回折腾,省事多了。
上面说的这些,希望能帮到你。 身体要稳,日子才踏实。 别老坐着。 起来走走。 动一动,人更有精神。 健康小提醒:坐久了不好,多活动活动,对身体好.
2025-09-25 2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