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慢性中耳炎的中药治疗

    耳朵里嗡嗡响,有时候还流点黄水,一碰就疼,天冷更厉害.慢性中耳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拖着不治,听力慢慢就糊了。西药滴耳液、抗生素,用一阵子好像好了,过几天又犯,反反复复,烦得很.有人就想试试中药,图个温和,调理根本......

    中药治这病,不是一贴膏药贴上去立马见效。它讲究整体调,从身体内部找原因。中医管这叫“脓耳”,认为跟脾虚 肝火旺、湿热下注有关系。耳朵是肾的外窍,肾气不足,耳朵先出问题。但也不全是肾的事,脾胃要是运化不好,湿气堆在脑袋里,堵住耳道,也会发炎流脓。

    有个老方子叫“龙胆泻肝汤”,名字听着吓人,其实挺常用。龙胆草、黄芩 栀子这些药,清肝火,去湿热!如果病人舌苔黄腻,口苦,容易发脾气,医生常开这个......喝上十来天,耳朵不那么胀了,分泌物也少了。不过这药偏寒,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可能拉肚子,得调整配伍。

    还有人属于体虚型,整天没精神,耳朵里流水清稀,颜色不黄,也不怎么痛.这种多半是脾虚的。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 党参、白术这些药提气健脾。一边补,一边让身体自己把湿排出去.这类人往往一累就犯病,休息也很关键,光吃药不养着,效果打折扣。

    外治法也不能少.有些中药研成细粉,吹进耳朵。比如冰片 枯矾 煅海螵蛸,干燥收敛,能减少渗出。但这得在医生指导下弄,自己乱塞东西进去,万一伤到鼓膜,更麻烦。以前听说有人用棉签蘸药粉往里捅,结果越捅越深,炎症扩散,差点影响面神经.

    饮食上也得注意.海鲜 辛辣 酒,这些都得忌。特别是喝酒,一喝脸红,耳朵立马胀,湿热往上冲。有人不信邪,喝完啤酒第2天耳朵就开始流脓.劝不住,只能等他自己疼醒了。

    小孩得这个病的也不少。腺样体肥大,鼻咽部通气不畅,耳朵容易积液。中医看,小儿脾常不足,加上爱吃甜食、冷饮,脾胃负担重,痰湿内生。这时候用药要轻,像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化痰为主,配合捏脊 推拿,慢慢调。

    针灸也有用。翳风穴、听会穴、太溪穴,这几个点轮流扎,疏通经络.有些人扎几次,耳朵通气感明显,像堵着的棉花被抽掉了!但针灸得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啥用!

    治疗过程中,情绪波动大也会影响恢复.肝主疏泄,一生气,气机郁结,火往上走,耳朵就跟着遭殃。有个人工作压力大,连续加班几周,中耳炎急性发作,耳鸣像蝉叫,整夜睡不着.后来调了岗位,配合中药,才慢慢缓过来。

    中药治疗周期长,见效慢,很多人中途放弃。觉得“吃了半个月怎么还没好”.其实慢性病就得慢慢磨,急不得。就像锅底的陈年污垢,不是一刷就掉,得泡一泡,再轻轻刮。

    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纯中药。如果鼓膜穿孔严重,或者已经有胆脂瘤形成,该手术还得考虑。中药可以作为辅助,减轻术后反应,促进愈合。但不能指望靠喝药把穿孔长好,那不现实.

    空气潮湿的地方,病情容易反复.南方梅雨季,不少人耳朵又开始不舒服。保持耳道干燥很重要,洗头洗澡时塞点干净棉花,别让水灌进去。吹风机低温档远远吹一吹,也能帮助蒸发湿气!

    最后一点,别乱信偏方.什么蛇油滴耳、蒜汁涂抹,听着吓人不说,还可能刺激黏膜,加重损伤.中药讲究辨证,不同体质用不同方案,照搬**方子,风险大。

    慢性中耳炎用中药,方向是对的,尤其适合反复发作、体质偏弱的人。关键是找对大夫,持续调理,配合生活作息。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慢慢来,别着急......

    ,“慢性中耳炎的中药治疗”,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分享!愿你能少抽烟、少喝酒,多喝水、多吃菜,作息规律一些,身体自然会更棒。健康小提示:早餐别忽略,一天的能量从这儿开始。

    2025-09-25 19: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