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出来,人就蔫了.空气像蒸笼,地面烫得能煎蛋,走两步汗流浃背,衣服贴在背上,黏糊糊的.这时候,中暑可不是小事,轻则头晕恶心,重的能进医院。可别等出事才想起来防。
喝水这事,天天说,但真做到的没几个。口渴了才喝?晚了。身体已经缺水了。得时不时抿一口,哪怕不渴!白开水好,茶也行,淡盐水也可以来一点。冰镇饮料看着爽,一口气灌下去,胃抽着疼,反而更难受。特别是刚从外面回来,热得脸通红,别急着猛喝冰的。缓一缓,坐阴凉地儿,慢慢喝温的。
穿衣服也有讲究。深色吸热,浅色反光.大中午走在街上,穿件黑T恤,等于自带加热器。棉麻透气,比化纤强太多。领子松点,袖子别太紧,让风能钻进去。帽子要戴,遮阳伞也行,但别指望它解决所有问题。阳光斜着照,腿还是晒得发烫。防晒霜涂了也得补,两小时一涂,出汗多了更得勤.
有些人觉得,待在室内就安全。空调房确实舒服,可一出门,温差太大,血管猛地收缩,脑袋嗡一下.尤其是老人,进出频繁容易出问题......空调温度别调太低,二十六七度就行。室内外温差超过十度,身体吃不消。风扇对着吹也不行,时间长了面瘫不是闹着玩的.
饮食上,清淡点。油腻的 辛辣的,吃了内热更重。绿豆汤、冬瓜汤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不是没道理。西瓜解暑,但冰的少吃,脾胃受不了。喝酒更要小心,酒精利尿,水分流失更快,醉在高温天里特别危险。
运动时间得挑。早上六七点还行,太阳没上来,地面还没蓄热。中午别出门跑步,除非你想体验“铁板烧”。傍晚五六点,太阳落了,地表热量还在释放,照样闷。等七八点以后,天全黑了,凉快些再动......
小孩和老人最怕中暑.孩子玩起来忘了累,老人反应迟钝,体温调节差。带娃出门,一定备足水,找个树荫就歇会儿.老人家里要是没空调,子女得多操心。社区活动室、商场这些地方,冷气足,可以去坐坐。别硬撑,说“我没事”,等晕倒就晚了。
中暑前兆得认得清.头昏、恶心、心跳加快 皮肤发烫但不出汗——这已经是严重信号了。有人以为出汗多就是中暑,其实恰恰相反,重度中暑时汗腺罢工,反而干热......这时候立刻降温,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敷脖子、腋下,赶紧送医。
办公室里也别掉以轻心。写字楼密封好,通风差,空调可能坏了一角,某个区域闷得慌。长时间坐着不动,血液循环慢,突然起身可能眼前发黑.每隔一小时站起来走走,开窗换气,哪怕几分钟也好.
建筑工人、快递员、交警,这些户外工作者更辛苦。他们没得选,顶着太阳干活.单位该给防暑物资,盐汽水 藿香正气水 遮阳帽,一样不能少。工作安排也得灵活,高温预警一发,该停就停,别拿命拼。
有时候你以为是累了,其实是中暑初期。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脾气暴躁——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报警。别硬扛,找地方休息。城市里的水泥地 柏油路,吸热厉害,晚上散热慢,夜里温度还是高。睡觉开窗要注意角度,别让风直吹头,风扇别整夜对着人吹。
还有人迷信“以热治热”,说夏天就得出汗排毒。这话一半对一半错。适度出汗是好事,可过度就是伤害。人体温度超过四十度,细胞就开始受损......大脑尤其敏感,高温下容易混乱.
最后,别信偏方。有人说中暑掐人中,其实没用。还有人灌醋 喝浓茶,反而加重负担.真出问题,冷静处理,物理降温加及时就医。
防中暑不是一天的事。它是细节堆出来的:喝水 穿衣、作息 环境,全都得顾到。天气预报看看**温,心里有数。热浪来了,别逞强.命只有一条,凉快点过夏天,不丢人。
多了解“防中暑的方式”的事儿,心里有数。 别让病找上门。 心情好,身体才轻松。 日子平平稳稳过,挺好. 别太较劲,看开点。 心宽,体就健。 还有啊,少盯屏幕. 眼睛也得歇会儿。
2025-10-24 14: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