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慢性化胧性中耳炎

    耳朵里头那点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人擤鼻涕太用力,耳朵嗡一下,闷着,过两天又好了。可有些人不是这样,反反复复,流水 流脓,耳朵嗡嗡响,听人说话像隔着层布。这就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名字听着挺吓人,其实临床上不少见。

    一开始可能就是感冒没好利索,鼻塞堵着,耳朵压得慌。小孩尤其容易中招,因为他们的咽鼓管短 平 宽,细菌病毒顺着往上爬,一不小心就进中耳了。刚开始是急性,耳朵疼得厉害,晚上睡不着,孩子哭闹。吃点药,打个针,症状缓了,家长以为没事了。可炎症没彻底清干净,拖着拖着,就成了慢性的.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关键在“慢性”和“化脓”。耳朵长期有分泌物,黄的 绿的,有时候还带点臭味.不是天天流,时好时坏......天气变化,或者上火 疲劳的时候,突然又开始渗液。听力也跟着受影响,自己说话听着特别响,别人说话却听不清。打电话时总要换边,这边听不见,换那边稍微好点。

    有的人会感到耳朵里有堵塞感,像塞了棉花。掏耳朵?千万别乱掏。棉签一捅,可能把脏东西往里推,甚至伤到鼓膜。更别提用发卡 牙签之类的东西,那是真能捅出事来的。有些地方的老办法,拿草棍儿通耳朵,听着就悬。

    治疗这病,得看类型。有的是单纯流脓,鼓膜穿孔但结构还算完整,叫“单纯型”。这种相对好办,定期清理耳朵,滴点抗生素滴耳液,配合口服药,多数能控制住。怕就怕那种“胆脂瘤型”,名字听着像长了个瘤,其实不是肿瘤,是一种皮肤组织在不该长的地方增生,慢慢侵蚀骨头。这个危险,可能破坏听小骨,甚至往颅内发展,引起脑膜炎 脑脓肿。听起来吓人吧?真有这种例子。

    不能光靠自己判断。耳朵长期流脓,超过三个月,就得去医院看看。医生拿个耳镜一照,穿孔在哪,有没有肉芽组织,鼓室里干不干净,基本心里有数。必要时还得做CT,看看骨头有没有被侵蚀。影像学这时候特别重要,能发现肉眼看不到的问题!

    治疗方法,轻的靠药物。滴耳液要用对,比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每天按时滴,头歪着,让药水进去泡一会儿.滴之前先清理外耳道,不然脓堵着,药根本进不去。医院有专门的冲洗方法,温和,不会伤耳。自己在家别随便冲,压力一大,容易把感染往深里赶。

    要是药物效果不好,或者反复发作,可能就得考虑手术。手术不是一刀切那么简单.有的修补鼓膜,叫鼓室成形术;有的要清理病变组织,重建听力结构。术后恢复时间不等,有人两周就能正常活动,有人得歇一个月。关键是术后护理,耳朵不能进水,洗头都得小心,更别说游泳了.

    说到生活细节,很多人不在意。比如洗澡时耳朵进了水,擦一擦就算了。可对中耳炎患者来说,这点水可能就是复发的导火索.还有人喜欢戴耳机,音量开得老大,长时间听,耳朵本来就负担重,再加上慢性炎症,听力下降更快。别以为年轻就扛得住。

    饮食上也没太多禁忌,但辛辣刺激的少吃点。火锅 烧烤 烈酒,一上火,耳朵就跟着闹腾。抽烟更要戒,烟雾刺激鼻咽部,影响咽鼓管功能。本来排泄就不畅,再一刺激,等于雪上加霜。

    儿童患者家长得上心。孩子不会表达,可能只是老抓耳朵,或者看电视离得很近。学校体检说听力有问题,别不当回事。有的孩子成绩下滑,注意力不集中,背后原因可能是耳朵不舒服,听不清老师讲啥。

    这病拖久了,不只是听力下降.平衡感也可能受影响,走路有点飘,尤其是老年人,容易摔倒.心理上也有负担,老觉得自己耳朵不干净,不敢 close 接触人,怕别人闻到异味。社交都受影响。

    治起来急不得.有些人指望几天就好,结果药一停,马上复发。得有耐心,按疗程走......复查也不能偷懒,哪怕感觉好了,也得让医生看看里面是不是真愈合了.

    最后说一句,耳朵的事,别硬扛.流水 耳闷、听力下降,任何一个信号都不能忽视。早干预,问题小;拖着不管,小毛病变大麻烦。身体零件就一套,坏了修起来费劲。

    上面的内容就是关于《“慢性化胧性中耳炎”》的介绍.希望你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不被吵醒,也不做噩梦!作息规律,身体才会更健康......   小提醒:每天记得给自己一个拥抱,学会爱自己,才更快乐。

    2025-10-13 10: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