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如何判断宝宝有中耳炎

    宝宝哭得厉害,夜里翻来覆去,小手老是抓耳朵。有时候喂奶,他突然扭头,像被什么刺到一样。你心里一紧,是不是耳朵出问题了?中耳炎这东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真不好判断。

    孩子不会说话,只能靠大人猜.有的家长一看流黄水,马上想到中耳炎。其实不一定。外耳道湿疹也会流水,看着吓人,其实是皮肤的事儿。中耳炎的重点在“中”,藏得深,表面看不着。鼓膜后面发炎,压力一大,宝宝就难受。

    最明显的信号是——哭闹不止,尤其是躺下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平躺,中耳压力变化,胀痛感更强。明明白天还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开始哼唧,抱着能睡,一放就醒。这种反复折腾,不是累,是疼。

    还有发烧。三十八度五上面,持续不退。有时候烧得脸通红,摸耳朵又烫又敏感。轻轻碰一下,宝宝猛地缩头,甚至挥手打你.这不是脾气差,是局部有炎症反应。但也不是所有中耳炎都发烧。有些孩子就是闷闷的,不爱吃奶,对声音反应迟钝,像隔着层棉花听世界。

    对了,听力变差这点容易被忽略。叫他名字,以前立马转头,现在像没听见......电视声音调高了才有点反应。家里老人说“孩子越大越皮,不听话”,其实可能是耳朵堵住了,听不清。

    还有的宝宝会吐奶增多。不是肠胃问题,是咽鼓管不通。小孩的咽鼓管短 平 直,感冒鼻塞时,细菌顺着管子爬进中耳。一发炎,耳朵闷胀,连吞咽都受影响......吃奶时用力吸吮,反而让耳朵更疼,于是吃得少,吐得多。

    注意观察他的睡姿。有没有总偏向一侧?比如只肯往左边躺,右边一压就哭。这可能是右侧耳朵在痛.或者睡觉时频繁摇头,蹭枕头,像是要缓解耳内不适。这些小动作,都是线索。

    别光看耳朵。先看看鼻子通不通。鼻涕黄绿黏稠,擤不出来,往往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延续。感冒拖几天,耳朵跟着遭殃。很多中耳炎,其实是感冒的“后遗症”。别以为咳嗽好了就万事大吉。

    也有不典型的。宝宝不哭不闹,体温正常,就是眼神呆呆的,活动减少......抱起来没力气,逗也不笑.这种“安静”的状态反而更危险。炎症可能已经扩散,影响到全身状态。这时候不能等,得赶紧看。

    当然,不是所有抓耳朵都是中耳炎。长牙期的宝宝也爱抠耳朵。牙龈痒,神经牵扯,耳朵周围也会不舒服。怎么区分?看时间。如果连续抓了好几天,伴随发热 哭闹,就得警惕。要是偶尔抓两下,玩着玩着忘了,大概率是牙的事儿。

    还有一个细节——呼吸声重。像小猪一样呼哧呼哧,哪怕没鼻涕也张嘴呼吸。说明鼻咽部肿胀,咽鼓管开口受压。空气进不去中耳,形成负压,时间一长,液体渗出,就成了分泌性中耳炎。这种不疼,但听力下降明显,容易被漏掉。

    千万别自己掏耳朵。棉签伸进去,万一孩子一动,伤了鼓膜。本来只是轻微炎症,搞成穿孔就麻烦了。耳道很娇嫩,越弄越糟。耳屎有点堆积没关系,它自己会慢慢排出来。

    治疗方面,抗生素不是。轻的可以观察几天,消炎止痛为主。但两岁以下的孩子,免疫系统弱,医生通常建议早点用药。毕竟中耳空间小,发炎肿胀快,容易造成并发症。

    等等,说到并发症……面瘫听说过吗?极少数情况下,炎症侵犯到面神经,会出现嘴角歪 闭眼不全。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还有脑膜炎,那就更危险了。别把中耳炎当小事。

    恢复期间,喂奶姿势要注意。不要平躺着喂,半坐位,防止奶液倒流入咽鼓管。奶嘴孔也不能太大,避免吸得太急,压力变化刺激耳朵!

    空气干燥也得防。冬天开暖气,屋里干巴巴的,鼻腔黏膜容易裂。加湿器用一用,保持湿度......灰尘多的地方少去,烟味更要避开。二手烟会让咽鼓管功能更差,反复发作.

    最后提醒一句:耳朵的问题,眼睛看不见,别靠猜。你觉得八九不离十,可能差之千里。该看医生就得看。耳镜一照,鼓膜红不红 有没有积液,清清楚楚......拍脑袋决定,耽误的是孩子.

    有时候你以为是小毛病,其实是身体在报警。别等穿孔流脓才着急。早期干预,好得快,不留后遗症。耳朵这地方,修修补补太难,保护好了最重要。

    话说回来,每个孩子表现都不一样。隔壁家娃发烧三天就好了,自家这个蔫蔫的,啥症状都没有,反倒查出来中耳炎。个体差异大,别拿别人家的情况硬套。

    留意异常行为,结合体温 睡眠 饮食综合判断。不确定的时候,宁可多跑一趟医院!孩子不会骗人,他们的反应,就是最真实的答案。

    这就是“如何判断宝宝有中耳炎”里讲的内容。希望你每天都能按时吃饭,不饿着,也不吃太多。这样肠胃才会舒服。健康小提示:平时多吃点豆制品,补充蛋白质,身体会更结实.

    2025-10-13 1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