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头,有时候会闷,嗡嗡响,听东西像隔着层布。尤其是感冒之后,擤鼻涕太用力,或者坐飞机耳朵堵住没通开,那种感觉就来了——不疼,但就是不舒服。有人以为是上火,有人觉得是神经问题,其实啊,搞不好是残余性中耳炎。
这病名听着挺吓人,其实说白了,就是中耳那块儿的炎症过去了,症状也轻了,可就是没彻底好利索。鼓膜后面那点腔隙,积了点液,排不出去。医学上叫“分泌性中耳炎”的慢性阶段,拖着拖着就成了“残余”。它不像急性中耳炎那样疼得睡不着,也不发烧,安静得很,但就是赖着不走.
有些人小时候得过中耳炎,长大后一感冒耳朵就闷。还有些人,明明没感冒,耳朵却时不时发胀,听自己说话声音变大,别人说话又像从远处飘来!这些信号,十有八九跟这个“残余”脱不了干系。
为什么液体排不掉?咽鼓管功能出问题了呗。这条小管子连着鼻子后面和中耳,平时负责平衡压力、引流分泌物。一旦它肿了、塌了、不通了,中耳就成了个封闭的小房间。空气慢慢被吸收,形成负压,黏膜就开始渗液。时间一长,液体变稠,像浆糊一样粘在鼓室壁上,更难排出去。
小孩更容易得这个病。他们的咽鼓管短、平、宽,细菌病毒容易倒灌进去。再加上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一有点感染就容易往耳朵跑!很多孩子说话晚,家长以为是笨,其实是耳朵不灵光,听不清大人讲话.等发现听力有问题,一查,中耳积液都几个月了......
成人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那些常年鼻炎、鼻窦炎的人,鼻腔老是堵,咽鼓管开口被挡住,中耳自然跟着遭殃.还有打呼噜严重的,睡觉时气道狭窄,呼吸费力,也会牵连到耳朵的压力调节。甚至有人坐完长途车,耳朵一直没通开,最后演变成慢性问题。
治疗上,没那么快刀斩乱麻。抗生素?多数时候用不上,因为不是细菌感染在作祟。激素喷鼻子倒是常见,减轻鼻腔和咽鼓管周围的水肿。配合洗鼻、热敷、咀嚼口香糖这些土办法,帮助打开咽鼓管。实在不行,医生可能会建议做个鼓膜穿刺,把积液抽出来。但抽了还得防复发,根子不在液体,而在通气功能。
有些地方会做“咽鼓管吹张”,让你捏着鼻子鼓气,把气体压进中耳。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得掌握技巧,不然容易伤到鼓膜。还有人试过针灸,说耳朵周围扎几针,能改善循环。效果因人而异,不能全信,也不能完全不信......
最麻烦的是,这病容易被忽略。不痛不痒,听力下降也是慢慢来的,自己都察觉不到。等到打电话总让对方重复,开会听不清同事发言,才意识到不对劲。这时候检查,往往积液已经存在好几个月了.
预防比治疗重要。鼻炎要控制住,别让它反复发作.擤鼻涕别两边一起使劲,应该一侧一侧来,避免压力传到耳朵。游泳时戴耳塞,防止脏水进入。坐飞机前确保鼻腔通畅,可以提前用减充血剂喷一下,减少气压变化带来的影响!
饮食上呢,少碰太咸、太油腻的东西。中医讲“痰湿阻络”,现代医学也发现高血脂 黏液分泌旺盛的人,积液更难吸收.多吃点清淡的,绿叶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身体代谢顺畅了,耳朵的问题也可能跟着缓解。
心理上也别太焦虑。这病不是肿瘤,不会危及生命。虽然拖得久会影响生活质量,但大多数经过调理都能好转。关键是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喷药,明天嫌麻烦停了,后天又觉得耳朵闷,再去医院——这样来回折腾,反而延长病程。
还有一点,别自己乱掏耳朵。棉签伸进去,不仅清不出积液,还可能刺激外耳道,引发新的炎症.耳朵有自己的清洁机制,耵聍(耳屎)本来就有保护作用,没必要天天清理.
话说回来,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病情发展也不一样。有的人半年自愈了,有的人反反复复好几年.没有统一模板,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方案。医生看的是整体:听力测试、耳镜 鼻咽情况,综合判断。
最后提醒一句,孩子要是经常摇头 抓耳、对呼唤反应迟钝,别光当调皮。及时带去耳鼻喉科看看,早发现早处理.成人的耳朵不适也别硬扛,拖久了,鼓膜可能萎缩 粘连,到时候恢复起来更费劲。
残余性中耳炎是个“慢性子”病,来得悄无声息,走得磨磨蹭蹭。对付它,靠的不是猛药,而是耐心和规律的生活。耳朵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早点发现问题,保护好自己!也别忘了多了解“什么是残余性中耳炎”的相关内容。饭后别急着坐下,起来走一走,有助消化,肠胃也更舒服。健康小贴士:常怀感恩心,生活更幸福。
2025-10-13 1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