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那点事儿,说小不小。有时候擤个鼻涕,耳朵就闷住了,像塞了棉花。你没当回事儿,可它真能惹出大麻烦。分泌性中耳炎——名字听着挺专业,其实不少人得过,尤其是孩子,感冒一拖再拖,鼻子不通气,耳朵就开始发胀。
耳朵和鼻子,看着八竿子打不着,其实连着呢。中间有个管子,叫咽鼓管。平时它开开关关,调节耳朵里的压力。比如你坐飞机,耳朵嗡嗡响,嚼口香糖就能好,就是靠它通气。可一旦鼻子闹情绪,鼻黏膜肿了,鼻涕堵着,这管子就被压扁了,通不了气。耳朵里空气慢慢被吸收,形成负压,时间一长,体液就渗出来,积在中耳腔。这就叫分泌性中耳炎。
不是所有鼻炎都会这样。过敏性的、慢性的,最容易招来这毛病.春天花粉多,有人一出门就打喷嚏流鼻涕,夜里睡觉用嘴呼吸,早上嗓子干得冒烟。几个月下来,耳朵开始嗡嗡响,听人说话像隔着墙.去医院一查,听力下降了,鼓膜内陷,医生说:“这是中耳积液。”
小孩更难察觉。他们不会说“耳朵闷”,只会揉耳朵、哭闹、看电视调大声。有些家长以为是调皮,其实是耳朵不舒服。特别是腺样体肥大的孩子,鼻后孔被堵住,咽鼓管长期受压,更容易反复发作。拖久了,可能影响语言发育,甚至听力长久损伤。
治疗上,先得治鼻子。鼻腔通了,咽鼓管才有可能恢复功能。洗鼻子是个办法,温盐水冲一冲,把那些黏糊糊的分泌物弄出来。有些人嫌麻烦,觉得清水漱个口就行,其实差远了。得用等渗的,温度适中,不然刺激更大。喷鼻药水也常用,比如含激素的,消肿快.但不能长期用,容易反弹,越喷越堵。
耳朵这边,如果积液不多,可以等等看。身体自己会吸收,尤其是成人。但要是三个月还没好,就得干预。鼓膜穿刺抽液,听起来吓人,其实就是在耳朵上扎一下,把水抽出来。瞬间轻松。也有放小管子的,让中耳通气,等咽鼓管功能恢复了再取出。孩子做这个手术,一般全麻,家长心疼,可不处理更麻烦。
别指望吃点药就万事大吉。抗生素对这种非化脓性的炎症基本没用.除非合并细菌感染,否则白吃还伤肠胃......中医调理有人信,喝点通窍的汤药,配合针灸。效果因人而异,有人觉着灵,有人吃了几周也没动静。关键是找准病因,不是所有耳闷都是鼻引起的.鼻窦炎 鼻息肉、甚至鼻咽部的问题,都可能间接。
生活细节很重要.空调房待久了,空气干燥,鼻黏膜容易干裂。加湿器开着,湿度上来,鼻子舒服些。睡觉别总朝一侧,压迫耳部,血液循环不好。还有,戒烟!烟雾刺激鼻咽,黏膜长期充血,咽鼓管哪还能正常开合。家里有小孩的,二手烟更要杜绝。
饮食上,太咸太辣少吃。咸的会让组织水肿,辣的刺激黏膜充血。海鲜也有人吃了鼻子更堵,可能是过敏体质.牛奶有些人喝了痰变多,不一定人人都这样,但你自己留意。清淡点,多吃蔬菜水果,维生素C增强黏膜抵抗力。
运动能改善循环。快走、游泳都不错。游泳时注意别呛水,耳朵进水要及时擦干。有些人戴耳塞,反而闷出问题。关键是动作轻,游完侧头跳两下,让水自然流出.
最怕的是反复。一次好了,鼻炎又犯,耳朵跟着遭殃。形成恶性循环。根子还在鼻腔管理。定期复查,别症状一消就停药。慢性病就得慢性治,急不得.
有时候,耳朵好了,鼻子还是不通。这时候得考虑结构问题.鼻中隔偏曲 下鼻甲肥大,光用药不行,可能要手术。微创的现在做得多,恢复快.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得评估。
别等到耳朵完全听不清才去.早期干预,恢复快。成年人往往忍着,觉得“过几天就好”,结果拖成慢性.孩子更不能拖,语言敏感期就那几年,耽误不起。
还有种情况,感冒好了,鼻子也通了,耳朵还是闷。可能是咽鼓管功能没恢复,肌肉协调差了。这时候可以做吞咽训练,捏着鼻子鼓气,俗称“捏鼻鼓气法”.但别太用力,搞不好伤鼓膜。要在医生指导下练。
鼻子的事儿,真不能小看。一个小炎症,牵出一串反应。耳朵、喉咙、脑袋,都可能受影响。关键在及时 持续地处理......别图省事,随便买点药应付!身体的信号,得认真听......
话说回来,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有的人洗鼻子就好,有的人用药也不见起色.医学不是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碰上了,一步步来,别慌。找对方向,比猛用药重要。
有时候半夜耳朵胀醒,坐起来咳两声,稍微缓解。第2天照常上班,谁也不知道你耳朵里藏着一滩水。这种隐性不适,最磨人。但只要盯住源头,鼻子稳住了,耳朵迟早会松快.
别等失衡了才调整......日常护好鼻子,等于给耳朵买了份保险。
上面的“鼻子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内容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你能每天抽空活动一下.别总坐着,多动动。身体会更灵活,也不容易胖。健康小提示:动一动,出出汗,健康就跟着来。
2025-10-13 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