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堵着,像塞了团棉花。说话自己听着都闷!有时候低头,感觉里面还有点晃荡.医生说是中耳炎,有积液。不疼,但就是不舒服,听力也差了一截。
药?吃啥药?
其实这事儿吧,得看情况。不是所有中耳炎积液都靠吃药解决。有些是感冒拖出来的,鼻咽那儿肿了,咽鼓管通不了,气压不平衡,液体就留那儿了.这种,先得把鼻子通开.
鼻腔喷的药,有人用生理盐水冲洗,有人用那种减充血的喷剂。短时间用,别上瘾!一用就通,一停又堵,那就麻烦了......关键是得让咽鼓管活过来,能正常开合.不然药再猛,管子不通,液体还是排不出去!
口服药方面,抗生素不是随便吃的。除非明确有细菌感染,比如耳朵流脓 发烧、剧烈疼痛.现在大多数医生挺谨慎,不会一上来就开阿莫西林。毕竟滥用抗生素后果谁都知道。可有些人一耳朵不舒服就想着消炎药,这想法得改。
黏液溶解剂倒是常被提到。比如一些成分能稀释分泌物的药,帮助液体变稀,容易排出去!但这玩意儿效果因人而异.有人吃了几天觉得耳朵松了,有人吃两周没动静。不能指望它立竿见影。
抗过敏药呢?如果本身有过敏性鼻炎,常年打喷嚏、流清涕,那可能和这个有关。这时候用点抗组胺的药,控制过敏反应,减轻咽鼓管周围的肿胀,间接帮助积液吸收。但要是没过敏,硬吃,反而口干、犯困,不划算。
中药也有用的。什么通窍的、化湿的方子,有些人信这个。医院里也有中成药片剂,写着“清热解毒 宣肺通窍”之类的功效。但说实话,证据强不强不好说。有人吃完觉得舒服,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真是对症了。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全靠它。
最让人纠结的是:到底要不要等?很多小孩中耳积液,医生就说观察三个月。因为不少能自愈。成人也一样,尤其症状轻的。你天天量体温、盯着耳朵照镜子,反而越看越焦虑.该上班上班,该睡觉睡觉,身体自己在调。
但拖太久也不行。超过三个月,听力下降明显,或者反复发作,就得考虑别的办法。鼓膜穿刺抽液?放管?这些不是吃药能解决的。得找耳鼻喉科面诊,做声导抗、听力测试,看看严重到哪一步.
还有些生活习惯影响大......抽烟的人耳朵好得慢。烟雾刺激黏膜,肿得更厉害。家里有小孩的,躺着喝奶、经常呛咳,也容易诱发。擤鼻涕太用力,两边一起捏着擤,压力全往耳朵里冲,等于自己制造问题。
饮食上没啥特别禁忌。辛辣吃得太多,可能让黏膜更充血,间接影响恢复.多喝水总没错,保持体液循环通畅。维生素补不补?没人说得准......均衡吃饭就行,别指望某种食物能“化积液”。
运动呢?适量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理论上对恢复有利。但别一跑步就觉得耳朵哗哗响,吓一跳.那是气压变化,不是病情加重。
说到这儿,逻辑好像断了。本来讲吃药,扯到抽烟、喝水、跑步去了。可人体就是这样,哪能拆得那么清。一个耳朵堵,牵连呼吸 睡眠 情绪,甚至工作状态。药只是其中一环......
再说一遍,别自己乱用药。尤其是滴耳液,没破膜的情况下乱滴,可能刺激中耳。有些药标明“仅限外耳道使用”,中耳不算外耳。搞混了,事更大。
还有人听朋友说某某药管用,跟着买......药店柜台上摆着各种“通窍”“耳聪”的药,名字起得花里胡哨。成分表一看,好几个重复的。吃多了伤肝,得不偿失。
真正要做的:先确诊。是不是中耳积液?还是别的?神经性耳聋早期也像堵耳朵.梅尼埃病初期也是。误判了方向,吃再多药白搭。
然后定期复查。一个月后回去看看,积液还在不在。吸收了好,没吸收,再调方案。有时候医生会建议做咽鼓管功能训练,比如吞咽、捏鼻鼓气,自己在家练。但动作要对,不然越练越堵.
最后提一句,耳朵的事,别拖。轻微的可以观察,但持续闷胀 听力波动,早点弄明白。脑子总想着“过几天就好了”,结果三个月过去,耳朵没好,还落个慢性问题。
药,真不是全能钥匙。
上面就是文章“中耳炎有积液吃什么药”的简单介绍。 祝你身体轻松,心情愉快! 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别太拼,该歇就歇。 家务也是运动,动一动挺好。 劳逸结合,才更健康.
2025-10-23 16: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