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老是中耳炎,这事说起来真让人头疼。有时候孩子一发烧,耳朵就开始疼,夜里哭闹不止,家长急得团团转。第2天一看,医生说是中耳炎又犯了。这都第几次了?数不清。上个月刚好,这周又来,反反复复,像打地鼠一样。
耳朵这地方,结构本来就复杂。小孩的咽鼓管——就是连着鼻子和耳朵那根小管道——比大人短,还平。鼻涕 奶水 口水,稍微呛一下,细菌就顺着往上爬.一感冒,鼻腔发炎,压力变化,耳朵里积液排不出去,闷在里面,慢慢就发炎了。听着简单,可对小孩子来说,真是家常便饭。
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孩子,免疫系统还在发育阶段。病毒来了,扛不住。幼儿园一有人咳嗽,回家准中招。一感冒,耳朵跟着遭殃。不是每个感冒都会引发中耳炎,但概率确实高。尤其冬天,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病菌满屋飞,孩子轮番感染。
还有些孩子躺着喝奶。奶瓶抬太高不行,太低也不行。一不小心,奶液倒流进咽鼓管.大孩子会吞咽调节,小孩子不会。液体滞留,成了细菌温床。等发现时,耳朵已经红肿热痛,鼓膜都可能穿孔。流出脓水,反而轻松了点——压力释放了。但这不代表好了,还得吃药,甚至打针。
过敏也是个隐形推手。有的孩子常年流鼻涕,不是感冒,是过敏性鼻炎。鼻黏膜肿胀,咽鼓管口被堵住,中耳形成负压,渗出液体.这种叫分泌性中耳炎,不疼,但听力下降。孩子看电视凑得很近,喊他老没反应。家长以为是调皮,其实是耳朵“堵住了”。
腺样体肥大也不能忽视。那块组织在鼻咽部,像个守门员。小时候它帮忙挡病菌,可要是长得太大,就把咽鼓管出口压住了。长期通气不良,中耳成了潮湿密闭的“培养皿”。这种情况不做检查很难发现,等发现时可能已经影响听力发育。
环境因素也掺一脚。家里有人抽烟,二手烟飘着,孩子呼吸道黏膜受损,自净能力下降.灰尘多 空气干燥,鼻腔容易干裂,防御力减弱......再加上现在孩子出门少,室内活动多,通风差,病菌浓度高,一接触就中招。
治疗上,抗生素常用,但不是每次都灵......有些是病毒引起的,用抗生素没用。滥用还会让细菌耐药,下次更难治。滴耳液、喷鼻剂 口服药,一套流程走下来,孩子苦,家长累。更麻烦的是,反复发炎可能鼓膜变薄、内陷,甚至影响听力。语言发育关键期,听不清,说话也可能迟缓。
预防这块,其实能做的不少。感冒及时处理,别拖。鼻塞严重时,生理盐水洗鼻子,帮助通气。喂奶尽量半坐位,别让孩子平躺着吸。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尤其是流感季。家里勤通风,保持湿度适宜,别太干!
疫苗也有帮助。肺炎球菌疫苗 流感疫苗,打了不一定**防住,但能降低重症风险,间接减少中耳炎发生。有些研究说,打过疫苗的孩子,中耳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一些。
可就算注意了这些,还是有孩子频频中招.体质差异,没法强求。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多,交叉感染不断,一个接一个病.大的刚好,小的又起,家长精疲力尽。
最揪心的是,孩子不会表达。小婴儿只会哭,你不知道是饿了、困了,还是耳朵疼。大一点的孩子,说“耳朵堵”“脑袋嗡嗡响”,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等去医院,往往已经发展成急性炎症.
听力受影响,可不是小事.短期还好,长期积液不消,声音传不进去,大脑接收不到清晰信号,语言学习就会滞后。有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以为是多动,其实是听不清。
定期检查很重要。不是非得等到疼了才去看.有反复感冒史、说话晚 对声音反应迟钝的孩子,让耳鼻喉科医生看看耳朵。耳镜一照,有没有积液,鼓膜什么样,清清楚楚。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邻居家小孩。三岁,一年看了八次耳鼻喉.每次都是发烧加耳朵流脓。后来查出腺样体肥大,做了手术,情况才好转。之前光治耳朵,没找根源,等于治标不治本。
当然,也不是所有反复中耳炎都要手术。大多数随着年龄增长,咽鼓管发育成熟,六七岁以后自然就好了。只是在这之前,家长得熬着。夜里守着发烧的孩子,量体温、喂药、冷敷,天亮了还得上班。
医学上有个词叫“慢性化”,就是反复刺激,组织慢慢变形。中耳炎如果总不好,鼓室硬化 粘连性中耳炎都可能出现.虽然现在技术能处理,但毕竟不如从小保护得好。
话说回来,孩子生病,谁都不想。但成长过程,本来就有磕碰。免疫系统就是在一次次对抗中变强的.中耳炎频繁,说明身体在跟病菌打仗。打赢了,防线就更牢。只是希望别打得太过,伤了根本。
有时候看着孩子蔫蔫地躺在沙发上,耳朵包着纱布,手里还抱着那个破旧的小熊,心里真不是滋味。明明那么小,怎么要经历这些。可又能怎么办呢?按时吃药,注意护理,耐心等他长大。
咽鼓管哪天能长成大人的模样,或许这一切就慢慢停了.在此之前,只能陪着,守着,一次又一次走进诊室,听医生说:“又是中耳炎。”然后点头,拿药,回家继续战斗。
看完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每天精神好,身体才棒。 吃饭香,睡得稳。 别总熬夜,多动一动。 健康其实很简单。 顺便提醒一句:家务活儿也是运动,动起来就有好处。
2025-10-24 16: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