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听着挺熟吧?耳朵一疼,很多人第1反应:是不是中耳发炎了。其实啊,这玩意儿还真不只一种.有人以为就是耳朵进水或者感冒引的,简单消个炎就完事。可真要细说起来,类型不少,表现也五花八门.
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一种!孩子多发,尤其是三岁以下。半夜哭闹,揪耳朵,发烧到三十九度都不稀奇......为啥?咽鼓管短,细菌病毒顺着鼻腔往上爬,钻进中耳,鼓膜后面堆满了脓.鼓膜绷得像气球,一碰就疼。医生拿个小灯照,鼓膜红得发亮,有时候还能看到液平面。这时候要是不处理,可能自己破了,流点脓出来,反而轻松了。但别高兴太早,破了也得治,不然留下慢性问题,听力慢慢受影响.
还有种叫分泌性中耳炎。名字听着温和,实际挺磨人。没有明显红肿热痛,但耳朵闷,听东西像隔着层布。小孩说话晚,大人看电视总调大音量。检查一看,中耳腔里有积液,清的、黄的、甚至有点粘稠.这种往往不是急性感染直接来的,而是反复感冒 腺样体肥大 过敏这些“幕后黑手”在捣乱。咽鼓管通气不好,中耳成了死水塘,液体排不出去。时间一长,鼓膜内陷,活动差了,听力自然往下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听就是拖久了的。耳朵反复流脓,断断续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走路一颠,洗澡进点水,又开始淌.有些人习惯了,觉得“老毛病”,不疼就行。可这背后隐患不小。长期炎症可能把听小骨腐蚀了,三块小骨头——锤骨 砧骨、镫骨,一个坏了,声音传不进去。更严重的,炎症往里头发展,伤到面神经,脸会歪;再往颅内走,那就危险了,脑膜炎 脑脓肿,可不是闹着玩的!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叫胆脂瘤型中耳炎。名字怪,其实不是肿瘤。是鼓膜边缘破了个小口,外耳道的皮肤长着长着就往中耳里钻,一圈圈卷进去,像洋葱皮似的堆着。这些脱落的上皮细胞越积越多,形成团块......它本身不疼,但会不断侵蚀周围结构。骨头被吃掉,听小骨毁了,面神经受压,甚至破坏颅底。手术往往是单一出路,拖得越久,修起来越难。
说到这儿,是不是觉得耳朵这点地方,问题还挺复杂?其实很多症状容易混淆。比如耳闷,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也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前兆。流脓,看着像化脓性中耳炎,但要是伴有眩晕、剧烈头痛,就得警惕并发症。小孩不会说耳朵疼,只会烦躁 睡不好,家长容易当成普通感冒处理,结果耽误了.
治疗方式也因类型而异。急性期多半用抗生素,配合滴耳液 减充血剂,让咽鼓管通开!分泌性的,重点在改善通气,有的要切腺样体,有的得做鼓膜置管,把积液引流出来!慢性的,药物效果有限,常常需要手术清理病灶,重建听力结构。胆脂瘤那种,尽早手术,防止进一步破坏。
不过也不是所有中耳炎都非得打针吃药。轻微的急性发作,身体免疫力强,可能一周内自愈。关键是怎么判断轻重。耳朵持续痛超过两天,发烧不退,孩子精神萎靡,或者听力明显下降,就得看医生。自己乱用滴耳液也不行,特别是鼓膜穿孔的情况下,某些药水会伤内耳。
预防这块,其实挺实在。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及时处理;喂奶别让孩子平躺着吸,容易呛奶,细菌顺咽鼓管上去;游泳耳朵进水,侧头单脚跳,把水甩出来;别随便掏耳朵,损伤外耳道或鼓膜,等于给细菌开大门。
成人的中耳炎,有时候和鼻咽部问题有关。比如鼻炎、鼻窦炎长期不好,咽鼓管功能受影响。还有些人坐飞机,气压变化大,耳朵胀得难受,如果本来就有轻微堵塞,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嚼口香糖、打哈欠 捏鼻鼓气,这些小动作能帮着打开咽鼓管,平衡压力。
最后提一句,听力下降别拖。耳朵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渐进的。一开始只是偶尔听不清,后来发展成对话要对方重复好几遍.等意识到严重性,可能已经错过干预时机。特别是儿童语言发育期,长期听力不良会影响说话能力,甚至影响学习和性格.
啊,中耳炎不是小事.分不清类型,乱治一通,短期缓解了,长期埋雷。该检查时别偷懒,该用药时别抗拒,该手术时也别拖。耳朵这东西,安静的时候你不在乎,一出问题,世界都变得模糊了.
话说回来,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反复发作,查来查去发现是过敏体质;有的孩子做完腺样体切除,耳朵问题立马少了一大半。身体是个整体,耳朵也不是孤立的零件。治耳朵,有时候得看鼻子,看咽喉,甚至看免疫状态。
别小看耳朵疼.疼是信号,闷是警告,流脓是求救......及时应对,别等结构坏了才后悔。
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别感冒。 多喝温水,对嗓子好,对肠胃也好。 喝点汤,润肺又养胃. 秋冬特别适合。 保持好心情,生活更轻松。 多了解健康知识,防病更有效。
2025-10-24 18: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