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闷,像塞了团棉花。有时候一低头,感觉里面有水晃荡。中耳炎闹的吧?不疼,也不流脓,就是堵得慌,听自己说话嗡嗡的,别人讲话又像隔层墙.
前阵子我也是这样。感冒拖了快两周,鼻涕黏糊糊的,擤着擤着突然左耳就闷上了。开始没当回事,以为是上火,或者空调吹多了。结果连着三四天,耳朵还是沉甸甸的,坐电梯时气压一变,更堵了。
去看了医生。不是急性发作那种,说是分泌性中耳炎。鼓室里积了点液体,压力不平衡。开了药,滴鼻子的,还有促进排液的。但说白了,这种病恢复得慢,得靠自己调......
回来后试了些法子。不一定都科学,但有些确实有点用。比如咀嚼口香糖。嚼着嚼着,耳朵“啪”一下通了。特别是坐车爬山,气压变化大,嚼两块糖,打几个哈欠,耳朵能松快些。吞咽动作带动咽鼓管开合,液体慢慢就排出去了。
还有捏鼻鼓气。这个得小心。捏住鼻子,闭着嘴,轻轻往耳朵方向“鼓气”。不能太用力,不然会伤到鼓膜。做过一次,太猛,耳朵反而更胀。后来改轻了,每天做两三次,每次几下,确实有改善。不过感冒重的时候别做,容易把鼻腔细菌压进耳朵。
热敷也试过。拿毛巾泡热水,拧干,捂在耳朵周围。温温的,舒服!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敷完耳朵好像轻了一点。可能血流加快,炎症消得快些?
睡觉枕头垫高点。平躺时头部血流多,耳朵压力大。垫高后,液体容易往下走。一开始不习惯,脑袋悬空似的,后来慢慢适应了。半夜翻身也不会觉得耳朵突然一沉。
饮食上也注意了些。辣的 油的少吃。火锅一吃,第2天耳朵准闷。可能跟鼻黏膜充血有关?谁知道呢。反正避开这些,症状确实稳定点。多喝水,白天老记着喝,尿勤没关系,至少身体代谢快。
最烦的是注意力没法集中。耳朵一闷,脑子像蒙了层布.开会听不清,还得让人重复。后来学会主动清耳朵——打呵欠 吞口水 动下巴。甚至没事就张嘴咬空气,怪是怪了点,但有效.
有一回坐飞机,起飞降落特别难受。早知道该带瓶水,一路小口喝。那次下了飞机耳朵堵了整整两天。后来学乖了,坐车走山路也含颗糖,预防为主。
小孩更容易得这病。邻居家孩子,三岁,老揪耳朵,晚上哭。一看就是中耳炎。他们用棉签掏?千万别!耳朵深处自己弄不了,越搞越糟。还听说有人滴橄榄油,听着就不靠谱。真有问题,还是得看人。
游泳也得小心。耳朵进水别硬抠......歪头跳,单脚蹦几下,让水流出来.戴泳帽或耳塞也好。要是耳朵本来就闷,别下水。水一冷一热刺激,容易加重。
其实很多情况,时间到了自然好。急不得。我那回差不多三周才彻底清爽.中间反复过,以为好了,一熬夜,又闷回来。规律作息,别太累。身体强,免疫力顶上,小毛病自己就扛过去了。
也有没用的办法。比如网上说用蒜汁滴耳,闻着都呛,哪敢往耳朵里倒。还有拿发卡掏的,简直是玩命。耳朵这地方,娇气得很,折腾不得。
关键是别拖。一开始闷,可能只是轻微积液。拖久了,鼓膜受影响,听力下降,那就麻烦了。尤其孩子,不说,家长得留心。老摇头、看电视调大声、叫他总没反应……可能是耳朵出问题了。
中耳炎耳朵闷,不是啥大病,但也别不当回事。调呼吸、促排液、避刺激、养身体。方法土点没关系,只要安全,能缓解就行。实在不行,医院走一趟,比瞎琢磨强。
话说回来,人一上岁数,小毛病接二连三。耳朵 鼻子 喉咙,哪个都不省心.年轻时不觉得,现在才明白,健康真是得一点一点攒着。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空调开得足,外面风又大。稍不注意,鼻子一堵,耳朵跟着遭殃。唉,只能自己多留神了。
看完上面这篇文章《“中耳炎耳朵闷小窍门”》,祝你吃得好、睡得香,身体棒棒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坦。别太拼,照顾好自己才是真本事.小提示:每周抽空出去走走,呼吸点新鲜空气,对身体好!
2025-10-22 17: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