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专家
北京刘家窑中医院 2025-10-23 21:02:53
冠心病,说白了,就是心脏的血管堵了。有些人一听说这个词,立马想到急救车 支架、手术刀.其实没那么吓人,但也别不当回事。我见过太多人,胸口闷一下,觉得是累着了,扛几天,结果进了急诊.也有人天天吃药,活得比谁都仔细,可照样血压忽高忽低。
心脏靠几根主要的冠状动脉供血。这些血管要是慢慢变窄,血流不畅,心肌就缺氧。一开始可能只是走快点喘,爬两层楼就得歇。后来发展成静止时也疼,夜里突然憋醒,手麻、冒冷汗......这可不是普通疲劳。很多人误以为是胃不舒服,捂着胸口说是“消化不良”。真等到疼得倒地,再送医院,黄花菜都凉了。
治疗方式五花八门。药是基础。**、他汀、β受体阻滞剂,名字拗口,但每天按时吃,能稳住病情。有些人嫌麻烦,感觉好了就不吃了。结果呢?复发一次比一次狠.支架不是全能钥匙,放进去不代表万事大吉。血管还会再堵,斑块还在长。有的人放完支架第2天就抽烟喝酒,那等于往刚修好的路上倒垃圾。
生活方式调整才是根本。这话听多了像唠叨,可事实如此。盐吃得多,血压往上窜;油炸食品天天来,血脂蹭蹭涨。运动也不是非得跑马拉松,每天快走半小时,比躺着喊口号强百倍。关键是坚持。不少人开始兴致勃勃,走三天,第4天下雨就停了,第5天下雨还没停——其实根本没下雨,是懒得动.
心理状态常被忽略。焦虑、抑郁的人,心脏病发作风险更高。压力一大,身体分泌应激激素,血管收缩,心跳加快,长期下来,心脏负担重。有些中年男人,工作压一身,家里一堆事,自己不说,憋着。表面看着没事,体检一做,三高全占。这时候再治,已经晚了一步。
饮食上,少盐少油没错,但也不必搞得跟苦行僧一样。偶尔吃顿红烧肉,问题不大。关键是总量控制,频率别太高......多吃蔬菜,粗粮换掉精米白面,效果慢慢就出来了。水果别光挑甜的吃,西瓜 荔枝糖分高,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坚果适量,花生核桃嚼几颗,比薯片强。
抽烟喝酒,不用多说。烟对血管伤害直接,尼古丁让血管痉挛,一抽几十年,血管壁早就坑坑洼洼.酒呢,小酌怡情的说法在冠心病人这儿不成立。酒精影响血压,还和某些药物起冲突......有人喝点酒觉得“活血”,其实是错觉,短期血管扩张,长期反而加重负担。
监测很重要。家里的老人,备个血压计,定期量。血糖血脂每年查一次,别等出事才去。有些人怕查,觉得万一有问题更闹心。可早发现,干预空间大。拖到症状明显,治疗难度翻倍。
还有个误区,认为只有老年人才得冠心病。现在四五十岁就搭桥的不少。熬夜加班 饮食不规律、精神紧绷,年轻人一条不落。有个患者三十出头,IT行业,连续熬了三个月项目,某天开会站着说话,突然眼前发黑,扶着墙才没倒。送到医院,一条主干血管堵了七成。医生问他生活习惯,回答全是反面教材:外卖、熬夜、不运动、抽烟提神。
康复阶段最容易松懈。出院时医生千叮咛万嘱咐,回家躺两周,觉得好了,药减量,饭照吃,活照熬.结果三个月后又回来了!康复不是静养,是重新建立生活节奏。该动就得动,但不能猛动。太极、八段锦这类温和运动,适合起步。心率别超过(220减年龄)的70%,算个参考值,不必死抠数字。
家庭支持也很关键。一个人改变习惯难,全家一起调,容易坚持。比如做饭少放酱油,孩子一开始不习惯,吃几顿就适应了。买零食换成无糖酸奶、水果,慢慢口味就变了。没人监督的时候,自律最难。但环境变了,行为自然跟着变。
最后一点,别迷信偏方。什么“打通血管”“溶解斑块”的保健品,听着玄乎,实际没用。正规治疗才是正道。有人说中药调理好,也不能一概否定,但在医生指导下用,别自己乱抓药。中西药混着吃,搞不好伤肝伤肾.
冠心病不是判死刑,但也不是小毛病。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你过去的生活.改,就能活得久一点,舒服一点。不改,早晚还得栽跟头。疼过一次的人,往往最听话。可等疼了才改,代价太大。
上面就是关于“冠心病的专家”的简单介绍。愿你每天醒来都轻松自在,不腰酸、不背痛......多活动活动,身体更灵活,也更少生病。健康小提示:每天保持微笑,好运自然会来敲门哦!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站对本文的原创性、内容的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