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耵聍栓塞和中耳炎区别

    耳朵堵了,听不清,嗡嗡响。有时候还疼。很多人第1反应是“是不是中耳炎?”其实未必。可能是耵聍栓塞——说白了,就是耳屎堵得太结实了.

    耳屎,学名叫耵聍,本来是耳朵自己分泌的油脂和灰尘混合物,正常情况下会慢慢往外排,洗澡时冲一冲就掉了。可有些人偏偏耳道窄,或者习惯用棉签使劲掏,结果越推越深,最后结成硬块,卡在那儿动不了.这就叫耵聍栓塞。

    症状嘛,最明显的是听力下降,像隔了层布。有人还会觉得耳朵胀,闷,偶尔发痒。要是碰到了鼓膜,可能还会头晕 耳鸣,甚至咳嗽——因为耳道里有神经,刺激大了会反射性地引发咳嗽。

    中耳炎不一样......它不是外边堵了,是里头发炎了。通常是从感冒开始的。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顺着咽鼓管爬进中耳,引起感染。小孩特别容易得,因为他们咽鼓管短、平,病菌上来快。

    急性中耳炎来得猛。耳朵里面剧痛,尤其是晚上躺下时更厉害。孩子可能会哭闹不止,抓耳朵,发烧到三十八度上面。有些还会有液体从耳朵流出来——那是鼓膜破了,脓淌出来了。听着吓人,但有时候反倒轻松了,因为压力释放了。

    慢性中耳炎就拖得久.反复流脓,断断续续几年都有。听力一点一点变差,不像耵聍栓塞那样突然。有的人耳朵里总有股味儿,湿漉漉的,老不好.

    两者位置不同.耵聍栓塞在外耳道,医生拿个电筒一照就能看见,黑乎乎一块,像小石头.中耳炎呢,得用耳镜看鼓膜。红 肿、凸出来,或者破了个洞,流着脓。

    治疗方式天差地别.耵聍栓塞多数不用吃药.软化剂滴几天,让耳屎泡松,然后冲洗出来.现在医院都用温生理盐水轻轻冲,安全。也有直接用镊子取的,但得专业人做,不然伤鼓膜。自己千万别拿发卡 牙签去抠,万一捅破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中耳炎得靠药物......抗生素控制感染,止痛药缓解疼痛。严重的话,医生会在鼓膜上扎个小孔,把脓放出来。这叫鼓膜切开术,听起来可怕,其实几分钟完事。慢性患者如果反复发作,可能要考虑放个通气管,帮助中耳通风引流。

    诊断的时候容易搞混。特别是老人,耳朵本来就不太灵,又不敢去医院,自己滴点油进去软化耳屎,结果越堵越死。这时候如果刚好有点感冒,医生一听“耳朵闷 听力差”,可能顺口就说中耳炎,开了抗生素。其实根本没感染,白白吃了药。

    还有种情况是,先有耵聍栓塞,长期刺激耳道,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变成外耳道炎.这时候耳朵又痛又肿,张嘴都疼......看起来像中耳炎,其实是外面发炎了。这种叫“游泳耳”,夏天多见,耳朵进水后潮湿,细菌繁殖快。

    判断关键还是看有没有感染迹象。单纯耵聍栓塞一般不疼,除非压到鼓膜。一旦红肿热痛明显,多半已经并发炎症。这时候处理要小心,不能马上冲洗,会疼得受不了。得先消炎,等肿退了再清理耵聍.

    儿童尤其要注意。小孩不会说“我耳朵堵了”,只会烦躁 摇头 拉耳朵。家长一看流脓,立刻以为中耳炎。其实也可能是外耳道进了水,加上耳屎多,闷住了发炎。这时候乱用滴耳液反而坏事,有些药对穿孔的鼓膜有刺激。

    啊,耳朵不舒服,别自己瞎治。有人信偏方,往耳朵里倒香油 醋、酒精,简直是雪上加霜。耳道皮肤娇嫩,一腐蚀,肿得更厉害。

    还有人觉得耳屎是脏东西,天天清理。错了。耳屎其实有保护作用,抗菌、防虫 润滑耳道......没有它,耳朵干巴巴的,反而容易痒、裂口子.

    耵聍栓塞高发人群:老年人,耳毛少,代谢慢;戴助听器的,机器堵住耳道,耳屎排不出;爱掏耳朵的,越掏越多问题。这些人定期检查耳朵,别等到听不见才去。

    中耳炎预防重点在鼻子。感冒了别使劲擤鼻涕,两边轮流来,别一口气全压进咽鼓管。小孩喂奶别躺着喂,容易呛奶,奶水倒灌进中耳。这些细节看着小,其实很关键。

    耳朵的事,看似不大,真出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听得不清楚,人容易急躁,反应迟钝。长期听力损失,甚至可能加速认知退化。

    最后提醒一句:耳朵里有异物感,别硬扛。也不是所有堵塞都能自己好。有的耵聍硬得像石头,滴药都不化。医院处理很快,十分钟搞定.比你在家折腾一个月强。

    等等,刚才说的那些症状……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耳朵嗡嗡响,不一定是因为堵或者发炎?颈椎不好也可能耳鸣.还有高血压 疲劳 焦虑……因素太多了......不能光凭感觉下结论.

    耳朵堵了,先搞清楚是外面堵了,还是里面坏了。一个简单,一个复杂。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别想当然。找专业人看看,最稳妥。

    这就是关于“耵聍栓塞和中耳炎区别”的内容啦.   希望能帮到你。   愿你每天都有精神,不觉得累!   心情好,人也轻松。   坚持走一走,晒晒太阳.   身体自然会越来越好。   小提醒:秋冬多喝点汤水。   润肺,还养胃。   简单,又实在。

    2025-10-11 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