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有水,不是洗澡进的。是那种闷闷的,像隔着一层塑料布听声音的感觉......小孩说不清,就老扯耳朵,睡觉翻来覆去,有时候突然一惊。大人以为是调皮,其实是耳朵在闹别扭。
中耳,就是鼓膜后面的空腔。正常该是干的,气流通畅。可孩子小,耳咽管平 短、宽,鼻涕、奶水、口水,一使劲儿,全往里倒灌。细菌跟着进去,发炎。急性中耳炎发烧 哭闹 耳朵疼得打滚!可有些孩子不疼,就是听力差了点,医生一查,鼓膜没破,颜色发黄 发暗,像蒙了层油纸——那是积液,渗出性中耳炎,也叫分泌性中耳炎.不流脓,不发烧,安静地堵着。
为什么叫“渗透性”?可能有人这么讲,其实医学上更常说“分泌性”或“渗出性”。液体从血管里慢慢渗出来,堆在那儿。原因呢?腺样体肥大占一大块。那东西在鼻子后头,像个守门的淋巴团.感冒多了,它肿,堵住耳咽管开口,通气不了。气进不去,里面压力低,组织液就被吸出来了。还有过敏性鼻炎,鼻黏膜整天肿着,同样道理。感冒之后,病毒让耳咽管功能变差,也容易积水!
孩子不会说“我听不清”,但行为变了。看电视凑得很近,喊他好几遍才回头.幼儿园老师反映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多动?不一定,可能是耳朵糊住了,信息接收断断续续。语言发育慢的,也要想想耳朵有没有问题。三岁前是语言黄金期,听不准,自然说得怪。
诊断靠耳镜。医生拿个小电筒往耳朵里照。鼓膜浑浊 内陷 有液平面,甚至气泡,基本就能定。听力测试也能帮上忙,纯音测听孩子配合不了,可以做声导抗。那个“嗯嗡”声一响,机器打出一条曲线,Type B型,平坦——说明中耳没活动,全是液.但这不是**准,要结合看。
治疗,先等.两三个月内,多数能自己吸收。尤其是刚感冒完的,观察就行。关键是把鼻子理顺。鼻炎的治鼻炎,过敏的避开过敏原。洗鼻子,生理盐水冲一冲,减轻鼻腔压力。睡觉枕头稍高点,也许有点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不对路!抗生素?除非合并感染,否则没用。这病不是细菌闹的,是通气问题。
等不了呢?三个月上面,听力受影响,语言开始落后,就得干预。鼓膜穿刺抽液,快,立竿见影。但抽完还可能再积。放置通气管,小细管插进鼓膜,让空气进去,平衡压力。管子一般半年到一年自己掉出来.期间洗澡得小心,别让脏水灌进去.游泳塞耳塞,有人用凡士林棉球,也行.不是所有孩子都要插管,得权衡利弊.
腺样体切不切?如果它肥大到堵住后鼻孔三分之二上面,反复引起中耳积液 打鼾 张口呼吸,那就考虑。手术不大,全麻下做,恢复快.但也不是切了就万事大吉,有些孩子还是复发。毕竟免疫系统还在发育,呼吸道感染不断,问题可能再来.
预防,核心是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少去人多密闭的地方,尤其冬春季节。勤洗手,别总揉鼻子眼睛。奶瓶喂养别让孩子平躺着吸,容易呛奶进耳咽管。母乳喂养时间长一点,据说免疫力强些。家里有人抽烟?赶紧戒.二手烟刺激黏膜,耳咽管更容易失调。
有说中医调理脾虚的,吃点健脾药,增强体质。针灸、捏脊,民间传得神。有效没效,个体差异大。没证据说一定行,也没说有害。要是家长愿意试,别耽误正规观察就行。
最怕拖。长期积液,鼓膜受压变形,变薄 萎缩。听力损失从轻度变成中度。小孩学说话时听不准,长大发音奇怪,改都难。上学后跟不上课,误当笨孩子。其实脑子没问题,耳朵卡住了。
农村地区更麻烦。离医院远,检查不方便!家长觉得“不疼不痒,没事”。等发现时,听力已经受损。城市里条件好,可也有父母一听说要插管,吓得不敢签字,总觉得在耳朵上动刀子太吓人。其实比拔牙风险小多了.
耳朵里的水,看着不起眼......但它堵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隐形伤害越大。不是危言耸听.一个听不清世界的孩子,怎么学会清晰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输入歪了,输出自然不正。
啊,别光盯着发烧咳嗽。孩子老晃头 叫嚷耳朵闷,或者反应迟钝,真得扒开耳朵看看。有时候,最安静的问题,反而最需要被听见!
这就是关于“儿童渗透性中耳炎”这篇文章的解答。希望你每天都能吃上热饭,喝口热水,身子暖和了,胃舒服了,整个人也轻松多了。健康小提醒:出门前记得看看心情,带着快乐出发哦。
2025-10-11 0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