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宝宝中耳炎看什么科

    宝宝耳朵疼,晚上哭得厉害,一碰耳朵就躲,吃饭也不香。这事儿不能拖。中耳炎,听着像是小毛病,可真闹腾起来,大人小孩都睡不好.

    先说看什么科。挂耳鼻喉科,没错。但有些医院分得细,叫小儿耳鼻喉,更对口。不过别死磕名字,到了医院,前台护士一般会指路.要是挂号机上找不到,直接问人,别不好意思。孩子不舒服,谁都有点慌,说话颠三倒四也正常。

    有时候家长第1反应是儿科.其实也行。儿科医生能初步判断,要真是中耳炎,会转诊过去.但如果你家附近医院耳鼻喉科排班清楚,干脆一步到位.省得来回跑,孩子遭罪,大人也累。

    中耳炎不是突然来的。多数是感冒后闹出来的!鼻子堵,咽鼓管不通,细菌顺着往上爬,耳朵里积液 发炎。宝宝不会说“我耳朵疼”,只会哭 挠耳朵、睡觉翻来滚去。有的还发烧,吃奶时特别烦躁。这些信号,得留心。

    有次邻居孩子半夜耳朵流黄水,家长吓坏了,裹着毯子打车去医院。到那儿一查,化脓性中耳炎,已经穿孔了。好在及时处理,没伤到听力。早发现早治,别等出事才着急......

    治疗一般是滴耳药、口服抗生素。医生会拿个小灯照耳朵,看看鼓膜红不红、有没有膨出.过程很快,宝宝可能挣扎两下,忍一忍就过去了。别硬按着,容易让孩子更怕医院。

    用药得按疗程.有人一看不哭了,耳朵也不流了,立马停药。不行!容易反复,变成慢性。反反复复,影响听力发育......小孩学说话那几年,耳朵听不清,语言能力也会受影响......这点很多人不知道。

    还有,洗头洗澡别让水进耳朵。可以用棉球蘸点凡士林塞外耳道口,别塞太深。要是耳朵还在流脓,那就别塞,保持干燥就行。别自己掏耳朵,一根棉签捅进去,万一刺破鼓膜,麻烦大了。

    饮食上,别给太烫的奶,别呛着。喂奶尽量半坐位,别平躺着喝。容易呛奶,奶水倒流进咽鼓管。尤其是小月龄宝宝,吞咽协调差,更容易出问题。

    空气干燥的时候,家里开加湿器.鼻腔湿润,咽鼓管通畅些。但加湿器得天天换水,定期清洗,不然霉菌滋生,反而加重呼吸道问题。

    有家长问,能不能用偏方?蒜汁滴耳?蜂蜜抹耳朵?千万别试。这些东西没经过消毒,往耳朵里灌,等于主动送细菌进去。本来轻症,搞成重症,得不偿失。

    预防比治疗重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流感季。勤洗手,毛巾分开用。家里有人感冒,尽量离宝宝远点。不是不让亲近,是实在没必要冒险。

    疫苗也得按时打。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都能降低中耳炎风险。有些家长觉得疫苗副作用大,犹豫不决.其实利远大于弊。孩子体质不同,反应也不一样,但大多数也就是低烧 针眼红,一两天就好。

    还有一点,别给孩子掏耳朵。很多老人喜欢用火柴棍包棉花给小孩清理耳垢,看着就悬!耳道娇嫩,一不小心划伤,感染不说,还可能诱发炎症.耳垢本身有保护作用,不多就别管它。

    宝宝中耳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及时和规范.别自己瞎猜,也别上网搜症状对号入座。网上的信息乱七八糟,看多了更焦虑。信医生,听医嘱,比啥都强。

    有次朋友家娃,看了三个医生,说法不一样。一个说用激素药水,一个说不用,另一个建议住院。她快崩溃了。后来去了大一点的综合医院,专家一看耳镜结果,明确说是急性期,开了三天药,第4天明显好转。啊,遇到分歧,别慌,找经验多的医生再看看.

    耳朵这地方,结构精细。小孩的咽鼓管又短又平,比成人更容易进细菌。他们得中耳炎的概率高。不是体质差,是生理特点决定的.

    恢复期间,观察很重要......药吃了两天,还是哭闹,耳朵周围肿了,脖子僵,精神萎靡——赶紧再去医院。可能是并发症,比如乳突炎,虽然少见,但真出了问题,后果严重。

    最后提醒一句,别指望一次治好就万事大吉。有的孩子反反复复,半年发作三四回。这时候得查查有没有腺样体肥大,或者过敏性鼻炎!这些病不解决,中耳炎总跟着。

    耳朵的事儿,别拖.看耳鼻喉科,配合治疗,注意护理。大多数情况,好好治,都能好。孩子小,不会表达,全靠大人细心。你多操点心,他少受点罪。

    这就是关于“宝宝中耳炎看什么科”的内容了.愿你每天心情都好,别为小事操心。心情好了,身体也会更轻松!小提示:保持合适体重,身体才更健康哦.

    2025-09-29 20: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