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痛,打嗝也跟着疼。这事儿听着怪,可真有人碰上。中耳炎,名字熟,但一发作起来,真是坐立难安.你可能正捂着耳朵,吃饭都费劲,连打个嗝都像被针扎了一下......怎么回事?说不清。医学上讲得头头是道,可你只觉得:怎么这么邪门?
打嗝本来是胃的事儿吧?气往上走,从嘴里出来,“嗝”一声完事。可有些人一打嗝,耳朵就抽着疼,像有根线从喉咙拉到耳道深处。扯一下,疼一下。这不是幻觉。耳朵和鼻子 喉咙,其实暗通曲款。中间有个叫咽鼓管的东西,细长,软塌塌的,平时帮你平衡耳朵内外压力。坐飞机时耳朵堵,嚼口香糖,就是为了让它开一开。
可中耳炎一来,这管子就不听话了。发炎 肿胀,黏液堵住通道。耳朵里积液排不出去,闷着,胀着,时不时刺一下。更麻烦的是,它还跟喉咙连着。你一打嗝,腹压升高,气往上顶,喉咙一动,咽鼓罩那块跟着抖。本来就在发炎,哪经得起这么折腾?于是耳朵“嗷”一下,疼得你眼前发黑。
有人说是感冒惹的祸。前两天流鼻涕,没当回事,结果耳朵开始嗡嗡响。再后来,低头就胀,躺下更难受。孩子更明显,老抓耳朵,夜里哭闹。大人还能忍,小孩哪儿知道怎么表达?只知道不舒服。有时候发烧,有时候不烧,但耳朵肯定不对劲。
吃药能缓解。消炎的,滴耳的,喷鼻子的,一堆瓶瓶罐罐。可问题是,吃了几天,症状轻了,一停药又回来。反反复复。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没休息好,还是水进耳朵了?游泳之后确实耳朵痒过一阵,但也没太在意。现在想,也许那时候就已经埋了雷。
还有人说擤鼻涕方式不对。两边一起捏着使劲擤,压力全往耳朵里冲。尤其是感冒时,鼻涕多,一用力,耳朵“啪”一声,像炸了个小炮仗。之后就开始隐隐作痛。这说法挺多人信,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有人轻轻擤也中招,有人猛擤反倒没事。身体这东西,谁说得准。
耳朵痛的时候,听力也会变差。不是聋,是像隔着层棉花听人说话......打电话,对方声音忽大忽小......开会时领导讲话,你点头装懂,其实漏了一半。这感觉特别尴尬。别人以为你心不在焉,只有你知道,耳朵在跟你闹别扭。
最烦的是睡觉。侧着睡,压着那只耳朵,像有根钉子慢慢往里钻。翻个身,换边,没一会儿另一边也开始不舒服.干脆仰着,可喉咙干,打呼噜,还是睡不好。第2天脑袋沉,眼睛涩,整个人像被抽了筋!
有些人拖着不去看。总觉得“过几天就好了”。结果两周过去,耳朵越来越闷,甚至开始流水。黄色的,带点臭味。这时候才慌了,跑去医院。医生拿个小灯照一照,说:“鼓膜穿孔了。”一句话,吓得脸都白了。
穿孔不一定严重,多数能自己愈合。但前提是别再刺激它。别游泳,别掏耳朵,别用力擤鼻。可生活哪能这么讲究?上班赶地铁,挤得耳朵贴肩膀;孩子闹,吼两嗓子,耳朵又是一紧。恢复期变得遥遥无期。
也有治着治着突然加重的。本来快好了,某天打了个大喷嚏,耳朵“咚”地一响,接着剧痛。可能是压力突变,把还没愈合的地方又撕开了。这种意外防不胜防。你只能认栽,重新吃药,重新等。
治疗过程挺磨人!不能急,一急就乱用药。有人听说滴药管用,就自己买来滴,结果药不对症,越滴越糟.耳朵内部娇嫩,随便塞东西进去,风险不小。还有人信偏方,洋葱塞耳朵,热毛巾敷,图一时舒服,反而引发感染......
关键还是得看医生。不是所有耳痛都是中耳炎。外耳道炎、耳垢堵塞 神经痛,症状都类似。自己瞎猜,容易误判。医生用仪器一看,大致就有数了。该吃药吃药,该观察观察。别指望一针就好,炎症退得慢,得给身体时间.
生活中有些细节得注意。比如洗澡洗头,尽量别让水进耳朵。可以用棉球蘸点凡士林塞住外耳道,别塞太深。感冒时别憋着不擤鼻涕,但要单侧轻轻擤。游泳后耳朵湿,歪头跳两下,让水流出来。这些小事,做起来不难,但很多人就是忘了。
饮食上也得配合。辛辣的少吃,烟酒戒几天。这些东西会刺激黏膜,让炎症更难消。多吃点清淡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体内火气小了,耳朵也跟着安稳。
恢复期间情绪容易烦躁。耳朵天天疼,谁都不耐烦。家里人不理解,还说“至于吗?就一个耳朵”。你没法解释那种持续的不适感。它不致命,但折磨人。像鞋里有颗小石子,走一步硌一下。
好在多数中耳炎能治好。只要不拖成慢性,一般几周内能缓过来。怕就怕反复发作,变成老毛病。一变天就耳朵闷,一感冒就复发......那就得查查有没有其他问题,比如鼻炎、腺样体肥大什么的。根源不除,耳朵永远不得安生。
打嗝耳朵痛这事,听着离谱,其实是身体在报警。别不当回事。疼一次两次可以忍,疼久了,损伤可能不可逆。听力下降,不是戴个助听器就能解决的.年轻时不注意,年纪大了后悔都来不及!
,耳朵不对劲,早点看。别等穿孔 化脓 失聪才行动。那时候,代价就大了.
前面已经详细讲过“中耳炎打嗝耳朵痛”的内容了,希望能帮到你。少操心,多休息,身体才会越来越好。饭后走一走,对肠胃好,人也轻松些。健康小提示:动一动,出出汗,健康自然来。
2025-09-29 1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