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嗡嗡响,躺下更明显。有时候一整天都像有只蚊子绕着耳道飞,赶不走,停不了。中耳炎引起的耳鸣,说到底,是耳朵里头发了炎,气压失衡,鼓膜受影响,神经被刺激。中医讲“肾开窍于耳”,耳朵的问题,常和肾有关,也跟肝火 痰湿、气血不通扯得上关系。不是所有耳鸣都能靠吃药马上好,但调理身体,确实能慢慢缓解。
有人试过金银花泡水,喝几天,耳朵没那么胀。清热解毒,对付的是那种耳朵又痛又热,流黄水的情况。中耳炎急性期,红肿热痛,这时候用点蒲公英 连翘,配合柴胡、黄芩,能疏风清肝.小柴胡汤加减,临床上有人用,效果看体质。但别自己乱抓药,剂量不对,伤胃。
耳鸣久了,变成慢性,嗡嗡声像机器运转不停。这种多半是虚证。脸色差,容易累,睡觉多梦,可能是气血两虚。归脾汤有点用,补心脾,养血安神。有人喝了两周,夜里耳鸣轻了,白天也不那么烦躁。但前提是,中耳炎的急性感染得先控制住,不然边补边发,越补越堵。
还有种人,脾气大,一点就着,耳鸣突然加重,伴随头晕 口苦。这是肝阳上亢,肝火往头上冲。龙胆泻肝汤,名字听着猛,确实在用。但脾胃虚寒的人吃了会拉肚子,得调整配伍。栀子、车前子这些药利湿清火,可不能长期喝,伤阴。
记得有个邻居,四十来岁,司机,常年开车,空调开得足,耳朵出问题一年多了。开始是闷,像塞了棉花,后来发展成持续性高频鸣叫.西医说是慢性中耳炎,鼓室积液.中医看了,说他体内湿气重,加上疲劳过度。开了二陈汤合苍耳子散,化痰通窍。苍耳子这味药,通鼻窍,也通耳窍,但有毒,炮制过,用量严格。他自己去药店抓药,嫌贵,换了便宜的,结果吃了几天嘴发麻,赶紧停了。药材质量,真不能马虎。
饮食上,辛辣 油腻先放下.火锅 烧烤、炸鸡,吃了容易助湿生热.有人不信邪,一边吃辣锅一边吃药,结果耳朵更堵。清淡些,多吃山药 莲子 薏米,健脾祛湿。绿豆汤夏天可以喝,清热,但别冰镇,冷饮伤脾阳,反而让湿气滞住。
枸杞菊花茶不少人当养生水喝,对肝火型耳鸣有点帮助。但要是肾精不足的,光靠这个不够。六味地黄丸有人常备,适合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的人。如果怕冷、夜尿多,那是肾阳虚,六味地黄就不合适,得换别的方子.辨证不准,补错了,问题更多。
运动也不能少.久坐不动,气血运行慢,耳朵供血差。每天快走半小时,微微出汗,有助于气机流通。有人试过八段锦,坚持三个月,耳鸣频率下降!动作缓慢,调呼吸,对调节自主神经有好处.耳朵的神经敏感,神经稳了,鸣叫可能就弱了。
睡眠特别关键。熬夜等于耗肾精。本来耳鸣就跟肾有关,再天天熬到一两点,等于火上浇油。尽量十一点前睡,睡前别刷手机,蓝光刺激大脑,不容易静下来......有人睡前听白噪音,掩盖耳鸣声,心理负担小一点,也能睡踏实些......
中药外治也有办法。有些地方用蒜汁滴耳,听着吓人,其实风险高,容易刺激黏膜,不推荐。正规医院有时用中药熏蒸,或者针灸。针灸选穴,常用翳风、听宫 太溪 肾俞。扎几次,有人感觉耳朵松快了。但得找有经验的医师,乱扎不行。
恢复过程慢,急不得。有人吃半个月药没效果,立马停了.中药调理是细水长流,尤其慢性病。至少一个月为一个周期,定期复诊,根据反应调方。症状变化,药也得变。
也有怪现象。明明耳朵检查没问题,可就是嗡嗡响。压力一大,立刻加重。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郁”。情志不畅,气机阻滞,经络不通。逍遥散能疏肝解郁,有些人吃了情绪好了,耳鸣居然也减轻了。身心本是一体,情绪压着,身体迟早出信号。
别迷信偏方.网上有人说用蝎子 蜈蚣研粉吞,以毒攻毒。听着玄乎,实际危险。神经系统敏感,乱用药可能引发其他问题。中药讲究配伍,单味猛药,没几个人能驾驭。
,耳朵出问题,先去医院看清楚类型.是分泌性中耳炎?还是化脓性的?有没有听力下降?这些判断不清,光吃中药,可能耽误病情。中西医结合,该消炎消炎,该排液排液,再配合中药调理体质,才是稳妥路子。
药不是全能钥匙。生活习惯不改,一边吃药一边熬夜喝酒,效果打折。身体是个整体,耳朵只是其中一个窗口。窗口报警了,得看看屋里是不是出了问题。
,多了解“中耳炎耳鸣吃什么中药”,远离疾病困扰。愿你每天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散散步,身体更有劲儿,心情也更轻松。健康小提示:每天听点音乐,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2025-09-25 16: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