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了,人蔫得像晒软的黄瓜.头昏,恶心,四肢发沉,躺下起不来。可过两天,太阳落了,凉风起了,身子好像缓过来了,咳嗽却悄悄冒头。干咳,一阵一阵的,夜里尤其闹腾.喉咙痒得不行,像有小虫子爬,一吸气就咳,咳完胸口闷闷的。这时候,谁还管什么科学不科学,偏方先试试再说。
老家有个说法:中了暑,热毒没排净,卡在肺里,就成了咳。得用点“往下走”的东西,把那股燥气引出去。有人煮梨水,加点姜片,说梨润肺,姜驱寒。可中暑是热出来的,再加姜?听着有点矛盾。但偏偏有人试了,说有效。梨炖得软烂,汤喝下去,喉咙舒服些,咳也松了.是不是心理作用?不知道。反正喝了不坏事。
还有人拿绿豆煮一大锅,不光喝汤,连豆子都嚼了吃。绿豆解毒嘛,老话讲“绿豆汤灌下去,火气自己溜”。煮的时候放几粒冰糖,别太甜,清清淡淡。一天喝两三次,出汗多的,再加点盐.说是补电解质,其实哪懂那么多,就是觉得咸甜口喝着踏实.喝上三天,咳声少了.但也有人说越喝越咳,可能是体质不同......有人寒底,绿豆一进肚,寒上加热,反倒激得咳更凶。这东西,讲究因人而异,没人给你写说明书。
西瓜皮也能用。削下来的青皮,别扔。洗干净,切条,煮水喝.叫“绿宝汤”,听着土,乡下人就这么叫。说这玩意儿清暑热,比西瓜瓤还管用。瓤太寒,伤脾;皮呢,性平,专攻浮热。煮二十分钟,晾温了喝。小孩咳得睡不着,奶奶端一碗过来,吹两口,喂一口。慢慢喝,不出三天,咳停了.真还是假?不好说。但夏天家家有西瓜,皮本来要丢,煮煮又不费事,试试也不亏.
也有人迷信葱白.不是整根葱,就最下那一截白。三段,拍扁,加红糖,碗里蒸。蒸出一汪黄水,趁热喝。说是发汗解表,把残留的暑气逼出来。喝完盖被子,出一身汗,第2天咳就轻了。可这法子,更像是治感冒的。中暑后咳,到底算不算感冒?界限模糊.反正症状像,就拿来用。有人喝了出汗太多,虚得更厉害,脸色发白。可见偏方也不是人人吃得消。
蜂蜜含服,算是最常见的。挖一勺,慢慢咽。黏糊糊地裹住喉咙,痒感暂时压下去。特别是早晨起床第1口,干咳得厉害,含点蜜,能稳一阵。槐花蜜居多,颜色浅,味道淡。有人用枇杷蜜,说专治咳。其实蜂蜜都差不多,润而已。但小孩子不能随便给,一岁以内禁用,容易中毒。这点很多人不知道,稀里糊涂喂了,出事才后悔。
还有一个怪招:用丝瓜络烧成灰,拌蜂蜜吃。丝瓜老了,筋络变硬,摘下来晾干,灶膛里一烧,黑乎乎的粉末。据说能化痰止咳。配蜂蜜吞下去,难吃得很,像吃炭末。但真有人信这个,说老辈人传下来的,治“劳咳”特别灵。中暑后的咳算不算劳咳?不清楚。反正试试看,吃了几天,咳是少了,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有用。
关键还是休息。偏方再灵,人不停下来,熬夜 吹空调 吃冷饮,咳也好不了。中暑本质是身体透支,能量乱套。这时候还拼命,等于往伤口撒盐。得静,得养!哪怕躺着发呆,也比瞎折腾强。
饮食也得注意。油腻的 辣的 油炸的,先放下。火锅烧烤?想都别想!脾胃正弱,再刺激,内热不散,咳就没个头。多吃点清淡的,粥 蒸菜 烫青菜.冬瓜汤不错,利尿,帮身体排水散热.黄瓜生吃也行,但别冰镇,凉过了反而刺激喉咙。
环境也不能忽视.屋里太干,空调直吹,喉咙更容易痒。放盆水,或者湿毛巾搭椅背上,多少有点用。睡觉时枕头垫高点,减少鼻涕倒流刺激咽喉——虽然中暑不一定是鼻炎,但咳起来,谁分那么清?
最怕的是,咳着咳着,变成持续低烧,或者痰里带血丝。这时候别再捣鼓偏方了。再“土”的办法也该停。得去看,不能拖。有些情况,表面像中暑后遗症,实则已有感染.耽误了,小问题拖大。
偏方这东西,像是老屋角落的药罐子,布满灰尘,但关键时刻,总有人愿意洗一洗,煮一煮。信它的人,不一定不懂科学,只是病着的时候,总想抓点看得见 摸得着的东西.一碗绿豆汤,一块西瓜皮,一勺蜂蜜,都是日常里的指望。
有没有效?有的有效,有的没效,有的甚至反作用。但它们存在,是因为人在不舒服时,不想干等着。动起来,做点什么,哪怕只是煮一锅水,心里也踏实些。
,咳了,可以试试这些老法子。但别死磕。一个不行换一个,还不行,就歇着。身体自己会修,前提是别一直作。
看完上面的“中暑后咳嗽偏方”,大家应该都有点了解了。希望你每天起床都精神满满,不觉得累......作息规律了,身体自然会更健康。记得抽空做个体检,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2025-10-10 09: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