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有种闷闷的感觉,像被一层薄布裹住,说话时自己听着声音发空。有时候轻轻一动头,耳道深处就“咔”一下,像是小石子滚过。中耳炎刚过那会儿,这种感觉更明显,白天还好,晚上躺下,耳朵跟塞了棉花似的,嗡嗡响。
医生说炎症消得差不多了,鼓膜也没穿孔,算幸运。可身体知道的事,比检查单多得多。早上醒来第1件事不是看手机,是摸耳朵——有没有流水?疼不疼?按一下耳廓后面,轻轻的,试探着。没痛感,松一口气。但那种沉甸甸的压迫感,还在。
吃饭的时候嚼得特别用力,想靠吞咽动作把耳朵“打开”。有人说是管用的,也有人说纯属心理作用......反正我试了,三餐都嚼口香糖,腮帮子酸,耳朵还是堵。后来听人讲,打哈欠要是能打出声来,说不定能通一通。于是坐在沙发上故意张大嘴,像鱼浮水,结果家人看了直笑:“你这是练什么功呢?”
天气一变,耳朵先知道。阴天 下雨前,气压低,耳朵就像被往里压了一块海绵,胀,闷,听别人说话隔着层毛玻璃。有次在地铁里,车进隧道那一瞬,耳朵猛地一缩,心也跟着抖了一下。等车出来,又慢慢缓回来。这感觉,像坐飞机下降时没及时吞咽,但这次,没人发糖果。
听力倒是没掉太多。能听见闹钟响,能听清同事讲话!只是音色变了,像老收音机接触不良,偶尔“滋啦”一下.打电话时对方总问:“你那边信号不好吗?”其实不是信号,是我的耳朵在偷懒。
滴耳液早停了,药瓶扔在抽屉角落,标签卷了边。可脑子里还记着每天两次,头歪着,让药液流进去,保持姿势三分钟。现在不用了,反而有点不习惯。身体像记住了那个节奏,突然停下来,像跑步的人猛地刹住脚。
有时候会怀疑:真好了吗?明明还有这么多不对劲。翻出以前的病历本,上面写着“急性中耳炎”,字迹潦草。再往后一页,“好转”。一个词,轻飘飘的,可身体不买账!好和不好之间,原来有这么大一片模糊地带。
朋友听说我耳朵不舒服,立马说:“别掏耳朵了!”好像全世界的耳病都是棉签惹的祸.我确实不掏了,连洗澡时都小心避开水流直冲。可这些小心,挡不住天气变化,挡不住感冒来袭。上个月鼻子一塞,耳朵立刻跟着发闷,像被人从背后捂住了.
耳鸣倒是没怎么来。偶尔安静时,右耳有轻微的“嘶——”,像远处电台调频,几秒就没了。不敢太关注它,越盯越觉得响。心理学书上说,注意力像聚光灯,照哪儿,哪儿就亮。我把注意力转开,刷短视频,听音乐,吵一点也好,至少盖过去。
最怕的是复发。那种半夜疼醒,脑袋像被钉住不能动,一碰枕头就刺痛的日子,想起来头皮发紧.现在稍微耳朵痒,手就伸过去,又赶紧缩回。克制成了本能。
走路快了,耳朵会有种微弱的晃动感,像里面有半杯水......低头系鞋带,起身时那一秒,耳压突变,耳朵“咚”地一沉.这些细节,没法跟别人细说,说了也像矫情。“你不都说没事了吗?”他们问。是啊,我说了。可没事和舒服,差得远呢。
恢复期像个灰色通道,一边是生病,一边是健康.我卡在中间,走得慢。不能急,一急,耳朵就抗议.跑步停了,游泳也不敢想。热水进耳道的刹那,神经都会跳。洗澡变成速战速决的事,洗头低着头,毛巾裹紧,像防贼。
有时候对着镜子张嘴,做“啊——”的动作,看耳朵旁边的小肌肉动不动。据说那是打开咽鼓管的关键。动是动了,可耳朵还是闷.不知道是肌肉没力气,还是管子里还有积液。医生说积液会慢慢吸收,时间问题.时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睡姿也改了。不再压右边,枕头堆高些,头微微仰.半夜翻身不小心侧过去,耳朵一受压,立刻惊醒。梦里都在调整姿势,像只笨拙的乌龟翻不过身。
最奇怪的是,耳朵好了点的时候,反而更在意它。以前没感觉,现在每一点变化都放大。风穿过耳廓,都能察觉温度差异.戴帽子要小心,压得太紧,耳朵发胀;太松,又怕灌风。
有一天早晨,突然发现耳朵通了。不是轰的一下,是悄悄的。喝水时吞咽,耳朵“啪”地一声,像气泡破了。那一刻愣住,然后笑出来。不是夸张的大笑,是心里松了口气的那种笑。
但第2天,又有点闷。反反复复,像春天的天气,忽冷忽热。明白了,恢复不是一条直线上升的箭头,是波浪,起起伏伏。
现在学会不追问“什么时候完全好”。问了也没答案。能做的,是不刺激它,不吓唬自己,感冒了马上处理,鼻塞不硬扛。耳朵很娇气,得哄着。
有时站在阳台上,风吹过来,右耳轻轻颤一下!不再是警报,像在打招呼。
关于“中耳炎恢复期状态”的文章就说到这儿啦。希望你每天都能活力满满,走路带风,脸上挂着笑容.坚持好习惯,健康自然会来找你!小提醒一句:别总喝冰的,肠胃会难受哦.
2025-09-29 1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