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不舒服,大人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中耳炎这东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时候半夜哭闹,一摸耳朵又红又烫,家长立马慌了神.其实啊,也不是多吓人的病,但真不能马虎。
孩子小,不会说话,痛了只能哭。你得留心。比如吃饭时突然甩头,或者睡觉老是翻来覆去,手总往耳朵那儿抓。还有发烧,特别是反复烧,退了又起,八成是耳朵里闹事。有时候鼻涕流个不停,擤得满脸通红,也可能是中耳炎的前兆。耳朵和鼻子本来就连着一条管子,叫咽鼓管,小孩的短又平,细菌容易往上爬......
别一发烧就急着喂药。先观察。看有没有耳朵流黄水?有味道?孩子碰耳朵就哭?这些信号比体温计还准。要是耳朵肿得厉害,外面看着都鼓起来,那就得赶紧生孩子看看。拖久了,鼓膜穿孔不是没可能.虽然穿了也能长好,可谁愿意让娃受那份罪?
家里空气太干不行.冬天开暖气,屋里像烤炉,鼻腔黏膜干巴巴的,防御力下降。加湿器可以开,但别放床头,水汽太重反而滋生霉菌。放在客厅角落,定时开.湿度大概在50%左右吧,摸着不闷就行。
饮食上,别给孩子吃太多甜的。糖果 果汁,听着是哄娃神器,其实糖分会助长细菌繁殖。奶也别躺着喂,尤其是小婴儿!平躺时奶液容易倒流进咽鼓管,直接给耳朵送“营养”。喂完记得拍嗝,竖抱一会儿,别放下就走。
洗头洗澡要小心.以前听老人说,耳朵进水就会发炎。这话不全对,但也不能完全不信。洗澡时用棉球轻轻塞一下外耳道,别塞太深,挡个水就行。洗完马上擦干,头发吹一吹,别让孩子顶着湿漉漉的脑袋满屋跑。
抗生素不是全能钥匙。医生开了阿莫西林,按剂量吃,别多吃也别少吃。有些人一看症状轻了就停药,结果几天后又复发。细菌没杀干净,反倒变得更顽固。但也别自己乱买消炎药,有些药对孩子肝肾负担大,得不偿失。
滴耳液要用对方法。孩子躺着,耳朵朝上,滴进去两滴,轻轻拉几下耳廓,帮助药物流进去。滴完别马上坐起来,保持姿势几分钟。要是孩子抗拒,可以先滴在手指上,再慢慢抹进外耳道周围——当然,前提是没破皮没流脓。
最怕的是家长自己瞎治。听说盐炒热了敷耳朵能消炎,真有人试。结果烫出水泡,更麻烦!还有用草药汁滴耳的,纯属冒险.耳朵那么娇嫩,随便塞东西进去,风险太大。
听力变化要警惕。平时喊他名字反应迟钝,看电视调特别大声,可能是耳朵堵住了。中耳积液多了,声音传不进去,孩子就像隔着层玻璃听世界。这种情况不一定疼,容易被忽略。等发现时,语言发育都受影响了。
预防比啥都强。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换季时。感冒是中耳炎的“引子”,防住呼吸道感染,等于掐住源头。家里有人咳嗽打喷嚏,尽量离孩子远点。毛巾 脸盆分开用,别共用......
疫苗该打就得打。肺炎球菌疫苗 流感疫苗,虽然不能**防住中耳炎,但能降低概率。有些家长怕副作用,一听“疫苗”俩字就摇头。其实比起生病住院,接种的风险小多了.
恢复期别急着出门。天冷风大,耳朵受凉,容易反复。哪怕看起来好了,也再观察几天。运动量也控制下,别疯跑疯跳,颅内压一高,耳朵又胀。
话说回来,每个孩子体质不一样......有的娃一年三四次中耳炎,折腾得全家睡不好;有的从没犯过。别看别人家孩子扛得住,就觉得自己娃也能硬撑。及时应对才是正经事。
夜里哭得凶,别光哄。摸摸耳朵,看看喉咙,测测体温.实在拿不准,宁可半夜跑一趟医院。大夫值夜班不容易,但这时候真得靠他们!
最后一点,别自己吓自己。中耳炎常见,大多数预后良好.只要处理得当,不会留下后遗症.怕就怕不当回事,或者过度紧张,把小事弄大。
孩子病一场,大人也像脱层皮......但挺过去就好了......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心里有底,手脚也不抖了。
看了上面这篇“宝宝中耳炎注意事项”,希望你能少点烦恼,多笑一笑。身体越来越强壮,记得活动活动筋骨,吃点清淡的,对身体好。健康小贴士:多喝水,别熬夜,这样身体才不会闹意见.
2025-09-24 09: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