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吃中餐长大的我们肯定很少听过中餐综合征,但是外国友人们几乎都知道,它指的是一系列吃完中餐后身体不适的感受,包括头晕、胃痛、感觉身体被掏空,总之就是吃完中餐后蓝瘦、香菇。
中餐综合症也叫味精综合症
吃中餐会有一系列不良反应?你听着肯定觉得可笑,自己就是吃中餐长大的呀?所以想把中餐综合征聊明白了,那就不可避免的必须说说味精,因为中餐综合征又称谷氨酸钠综合征Monosodium glutamate symptom complex,谷氨酸钠听着拗口吧?其实就是味精身份证上的名字,你也可以省略的称之为——味精综合征。
如果你做饭添加味精的话,那绝对是为了提鲜,鲜味对于熟悉中餐的我们可为常见,但是如果让你描述一下何为鲜味?似乎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当我们提到酸甜苦辣咸的时候,即便是不懂得如何用文字描述,起码可以做个表情或者调出一段记忆,但是鲜味就很难了。
关于鲜的解释,现代营养学把食物按照已知营养来分类,人们发现鲜味和蛋白质类食材似乎有着某种关联,比如当你想到想到鲜美食物的时候首先印入大脑的总是各种肉类。
实际上科学界也曾讨论过鲜味是否存在,因为它太过“玄幻”无法具体描述,直到1908年一位日本的化学教授成功的提炼出了味精,人们才得以第一次用科学的语言来形容鲜味,那就是谷氨酸和核苷酸的味道。
在英语中鲜味是Umami,这个词是外来词,来自日本。
我国在1923年有了第一家生产味精的企业,尽管我国餐饮体系庞大,或寡淡或浓烈均对鲜味有所追求,所以味精在我国传播较快,但在味精发明前我国各大菜系均已成型,所以让外国友人们感觉身体被掏空的中餐综合征不应该让中餐背这个黑锅,那么是不是味精的问题呢?
人类历史首例中餐综合征在1968年
1908年味精被合成,1923年我国有了第一家生产味精的企业,而世界首例中餐综合征发生在1968年,从1908年到1968年这60年期间尽管味精已经客观存在,但却无人感受到它的副作用,那么在196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一年一位博士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寄了一封信,他说自己在吃完中餐后出现了蓝瘦、香菇、身体被掏空等奇怪反应,并且自己做了一些可能性推论,比如料酒?酱油?味精?最后他认为味精的可能性更大。
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行为类似在微博上吐槽然后AT了一下大V,但在当时影响却很深远,因为那可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啊,这感觉就像今天大V在微博上发了一个面膜广告一样,有着名人和权威特有的影响力。看到有人在权威杂志上吐槽中餐?响应者纷纷点赞跟进,随后陆陆续续有人三五成群的响应自己也蓝瘦、香菇,吃完中餐感觉身体被掏空。
被这位博士吐槽后,很多相关的研究展开,一些打着揭秘味精真相的文章书籍也出现,事件主角“中餐馆”也被迫打出牌子说——俺们不用味精……中餐综合征这个热词曾经流行了10多年,这感觉是不是很熟悉?其实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翻回去看这件事很常见,每天打开朋友圈都有这样危言耸听的消息在传播,人们拿着一些相关性较差的东西通过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描绘,然后变成了真相……中餐综合征就是如此。
味精的黑锅和偏见
刚开始人们“恐惧”的仅仅是味精,食用味精会造成一些列不良反应的消息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
日本发明发现了味精所以更有发言权,当时最大的味精生产厂马上回复说:“俺们の味精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是使用者放的太多了。” 事件讲到这就比较明了,中餐综合征原为味精综合征,只是因为中国厨师被指放味精太多所以变成了中餐综合征。
于是乎这个黑锅又从味精盖回到了中餐身上,那时节尽管“歪果仁”依旧享用着中餐的美味,但却恐惧着一系列不良反应,点餐时怕死的都叮嘱不要放味精。
从某些层面来说,中餐综合征有些类似前几天发生的“无籽葡萄就是因为用了避孕药”的谣言一般,只是因为说这话的是一位“果农”,所以吃瓜群众就开启了恐慌模式。
除了这样的因素之外不得不说在当时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还带有一丝偏见的意味,这一点从中餐综合征这个名字上就不难看出,因为味精早就存在,当人类懂得烹饪食物的时候,味精或者说谷氨酸钠就出现在人类的味蕾中,只是在近现代才得以把它提炼出来。
在非议和争论下,1995年FDA(美国食品药监局)终于出面,授权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调查中餐综合征,而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餐综合征这一明显带有偏见的名称改成了味精综合征,这也和他们的调查研究方向一致。
科学实验证明味精是安全的
早期味精有可能不孕不育、脑瘫等等,这样的流言甚至漂洋过海传到了中国,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大人说吃方便面对脑子不好,因为里面有味精,这一结论主要源于一个看似科学的实验,实验内容是向实验鼠皮下注射大量的谷氨酸钠,结果他们出现了脑组织死亡,存活下来的成年鼠也有很多失去生育能力、反应迟钝、肥胖等等。
如果上述结论稍加修饰那么又是一篇关于味精的骇人文章,可是类似这样的实验本身设计就有问题,比如我们的消化系统和老鼠并不一样,而且我们不会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摄入味精,更别说大量味精,所以这样的实验更像是为了特意得到某种想要的结论而专门设计的,说白了就是披着科学的外衣然后编造一个黑锅背给中餐和味精,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个实验在其它实验机构并没有办法重复。
尽管之前已经有大量的实验以及调查问卷显示中餐综合征或者味精综合征被夸大了,但在FDA出面后事件才显得明朗起来,在经历一些列调查后FDA给出的结论是——味精是安全的。
PS:忘记说了刚才那个不靠谱的实验,就是最先在英格兰杂志吐槽中餐的那位博士,他后来费力的实验更多像是骑虎难下。
那么味精是绝对安全的吗?
食品领域是没有绝对安全可言,最起码要考虑过敏这一可能性,味精也是如此,极少数人对味精是过敏的,食用后也的确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是不具备普遍性。
至于我们通篇讨论的中餐综合征,也的确有一部分身体健康人群会“蓝瘦”“香菇”,但是研究显示这样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前提,首先必须大量摄入味精,其次并不是通过食物摄入,而是要直接冲服3克及以上的味精才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这相当于一次吃下一包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的剂量……我相信现实中没人会这么自虐。
味精和肥胖之间的确有着某种联系,并不是说吃味精会发胖,而是味精会刺激更多的食欲,从而摄入更多的热量,这间接性的导致了肥胖的问题,这一结论主要来源于味精摄入量和肥胖关联的统计数据。
如果你有偏头疼,味精摄入增加有可能会加剧头痛,但是味精本身不会让你头痛,这段话读起来是不是很头疼?
孕妇和新生儿要注意味精的摄入量,大量摄入有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以上就是目前已知的一些关于味精的“危害”,总之一句话可以概括,味精虽好可不要贪吃呦。
讲真的,没必要对味精过分恐慌
其实很多会做饭的人都知道如何利用味精,因为绝大部分热加工的菜肴里本身就存在着味精(谷氨酸钠),加多了味道反而不好,更别说多到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但是今天我们依旧会看到很多人标榜自己不用味精,很多人对味精的鄙视就好像砒霜一样,这背后有“中餐综合征”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不得不说国内企业互黑的公关结果。
几年前鸡精开始面市的时候,为了推广写了不少商业软文,这其中不乏伪科普的文章,抓着味精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致癌、味精是落后的产品、味精对脑子不好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让人们对味精产生恐慌从而购买某品牌的鸡精,我不知道当年这样“鸡精黑味精”,的软文影响了多少人,但是这些当年软文中出现的观点、插图、段落在今天长辈们的朋友圈里时不时的还会露一面。
即便在今日关于味精的讨论依旧继续,因为在科学面前没有什么结论是百分百的绝对,就目前来说世界卫生组织和FDA都认为味精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并且它几乎出现在我们的每一餐,看完这篇文章,赶紧吃顿中餐压压惊去吧。
2016-10-28 1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