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秋很特别,正处于伏天的中伏,除了当心“秋老虎”发威,大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立秋时节如何养生进补?中医专家一一为你讲解。
古时立秋分“三候”
气象专家说,立秋早晚一般以中午划分,因此,今年的立秋属“早立秋”。我国民间有说法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
古时把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一候为5天。立秋以后,气温逐渐变凉。
通俗地讲,“凉风至”是指立秋之后,刮风时人们会感到凉爽,此时的风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白露降”顾名思义,就是说早晨大地会有雾气。“寒蝉鸣”的意思是,寒蝉感到秋天的阴凉而开始鸣叫。
立秋有贴秋膘的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会减轻。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啃秋”:有些地方也称“咬秋”,是指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可以不生秋痱子。有的地方,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立秋养生进补有讲究
立秋之后,暑去凉来,但炎夏酷热仍未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早晚凉爽,白天闷热。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消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变化。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匡颖文表示,立秋养生有讲究,要注意调理脾胃、防秋燥,切不可随意进补。
“由于双中伏的缘故,今年立秋时不仅在伏天,而且是中伏。”这决定了立秋之后,防病的第一要务仍是防暑降温。防中暑仍是老生常谈的几句话:补充水分,多吃蔬果,保证睡眠,避开暑热。
立秋之后以温燥为主,虽然秋燥伤津耗液,最易伤肺,但它也有好处,就是帮助我们祛湿。此时饮食上应增酸、少辛、收敛肺气。具体为尽量少吃葱、姜、蒜、韭等辛味食品,适当多吃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可以收敛肺气,预防秋燥。
“咬秋”应少吃西瓜
对于立秋“贴秋膘”“咬秋”这些习俗,匡颖文表示,生活贫困时“贴秋膘”,要吃一些炖肉、红烧肉、酱肘子等,补一补由于苦夏造成的营养不足。“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现如今生活好了,不仅夏天过得不那么苦了,饮食方面也不缺营养。专家建议,“贴秋膘”以清补为主,适当多吃一些大枣、山药、莲子或用乌梅、麦冬、荷叶、薏米煲汤,用来健脾滋阴,养血安神。
专家说,西瓜性凉,立秋后人的胃肠道对寒凉食物适应能力下降,所以“咬秋”不建议过量吃西瓜,更不该贪吃冰冻西瓜,以防伤及脾胃和引发其他疾病。
防燥咳试试桑杏汤
中医认为,立秋后的燥咳分为温燥(燥热)和凉燥(风燥)两种,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此时天气还比较热。温燥的症状有咳嗽少痰、不易咳出、咽干鼻燥等特点。专家说,温燥咳嗽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常见的方剂有桑杏汤(主要成分有桑叶、杏仁、豆豉、山栀子、贝母、沙参、梨皮),如果咳嗽不妨一试。
2016-08-12 17: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