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典型症状

      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技术的进步,早期得到治疗的患儿预后大为改善,合理地尽早进行眼底检查,成为诊断及治疗该病的关键,依据本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活动期,退行期和瘢痕期。

      1.急性活动期

      根据ROP的国际分类法(ICROP),本病活动期分期有3个基本概念:按区域定位,按时钟钟点记录病变范围,按疾病轻重分为Ⅰ~Ⅴ期。

      (1)分区:将视网膜分为3区,Ⅰ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的圆内区域,ROP发生在该区者最严重,Ⅱ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至鼻侧锯齿缘距离为半径,Ⅰ区以外的圆内区域,Ⅲ区:Ⅱ区以外的颞侧半月形区域,是ROP最高发的区域。

      (2)分期:分5期,Ⅰ期,血管改变阶段:为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视网膜后极部有血管区与周边无血管区之间出现一条白色平坦的细分界线,Ⅱ期,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白色分界线进一步变宽且增高,形成高于视网膜表面的嵴形隆起,Ⅲ期,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嵴形隆起愈加显著,并呈粉红色,说明新生血管不仅长入嵴内且发展到嵴上,此期伴纤维增生,并进入玻璃体,Ⅳ期,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部分视网膜脱离,又分为A与B 2级,ⅣA为周边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ⅣB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多属牵引性,但亦有渗出性,Ⅴ期,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视网膜全脱离,常呈漏斗型,可分为宽漏斗,窄漏斗,前宽后窄,前窄后宽4种,此期有广泛结缔组织增生和机化膜形成,导致RLF。

      (3)特殊病变:

      ①附加病变(plus):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出现怒张,扭曲,或前部虹膜血管高度扩张,附加病变是ROP活动期指征,一旦出现常意味预后不良。

      ②阈值病变(threshold ROP):ROP Ⅲ期,处于Ⅰ区或Ⅱ区,新生血管连续占据5个时钟范围;或病变虽不连续,但累计达8个时钟范围,同时伴plus,此期是早期治疗的关键时期。

      ③阈值前病变(prethreshold ROP):包括2种情况,若病变局限于Ⅰ区,ROP可为Ⅰ,Ⅱ,Ⅲ期;若病变位于Ⅱ区,则有3种情况:Ⅱ期ROP伴plus;Ⅲ期ROP不伴plus;Ⅲ 期ROP伴plus,但新生血管占据不到连续5个时钟范围或不连续累计8个时钟范围。

      ④Rush病变:ROP局限于Ⅰ区,新生血管行径平直,Rush病变发展迅速,医务人员一旦发现应提高警惕。

      2.退行期

      大多数患儿随年龄增长ROP自然停止,进入退行期,此期特征是嵴上血管往前面无血管区继续生长为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嵴逐渐消退,周边视网膜逐渐透明,不留后遗症,但仍有20%~25%的患儿病情进展而进入瘢痕期。

      3.瘢痕期

      因本病从活动期能很快移行至瘢痕期,活动期和瘢痕期病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例,故一般把活动性病变消失时残留的不可逆性变化的时期称为瘢痕期。

    2015-01-30 14:55:5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线咨询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