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秋季健康养生 可以预防秋燥的水果

      秋季容易发生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干少津、大便燥结、毛发无光泽等秋燥症状,而秋天正是各种水果成熟并集中上集的季节,所以吃水果去秋燥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秋燥吃什么水果呢?

      梨

      中医一直把梨作为治疗“秋燥”的良药,主要是因为它味甘、性凉,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每天坚持吃上2个梨,就能有效地减少 “秋燥”的症状。梨果鲜美,香脆多汁,是解渴润喉的好选择。不同吃梨法还能吃出不同疗效,饭前吃梨可帮助肠胃减少对脂肪的吸收,饭后吃可缓癌防便秘。

      梨果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梨果皮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之功效。梨籽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

      柿子

      柿子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之功效。鲜柿生食,对肺痨咳嗽、虚热痰多、虚劳咯血等症有良效。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热痢等症。柿子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及碘、钙、磷、铁等矿物元素,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鲜柿、柿饼、柿霜、柿蒂、柿叶都可入药。

      柿子中的鞣酸能与食物中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使这些营养素不能被利用,故而多吃柿子容易导致这些矿物质缺乏。又因为柿子中含糖较多,所以人们吃柿子比吃同样数量的苹果、生梨更有饱腹感,从而会影响食欲,并减少正餐的摄入。一般认为,在不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不超过200克为宜。

      香蕉

      香蕉是一种非酸性柔软水果,容易吞咽,不刺激嗓子。香蕉还是一种低升糖指数食物,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C、和钾。香蕉富含维生素A,能有效维护皮肤毛发的健康,对手足皮肤皱裂十分有效,而且还能令皮肤光润细滑。香蕉还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助消化和滋补的作用,是秋季食补佳品。对肺燥、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的人,可用3条香蕉去皮切段,加冰糖和一碗清水,隔水炖一小时,然后连渣吃下,可滋润祛燥。但香蕉含钾高,患有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者,都不适合多吃。

      香蕉性寒,根据“热者寒之”的原理,最适合燥热人士享用。其软糯的口感对胃肠道没有刺激,还能保护胃黏膜;此外,香蕉中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遏制物质,可以遏制血压的升高。

      百合

      《神农本草经》说“百合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本草求真》中说:“百合功有利于肺心,而能敛气养心,安神定魄。”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对肺热干咳、痰中带血、肺弱气虚、肺结核咯血等证,都有良好的疗效。百合鳞茎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生物碱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之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

      百合食用的方法很多,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这些都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也可煮粥吃,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放上一点冰糖,不仅可口,而且安神,有助于睡眠;还可以用百合、莲子和红枣共煮成羹,可补益安神。

      柑橘

      柑橘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疗肺热咳嗽**。[page]

      石榴

      石榴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银耳

      银耳性平味甘、淡,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补气和血、强身壮体、美容嫩肤等功效。秋天常吃白木耳,对“秋燥”引起的咳嗽、咳血、咽干口渴、大便燥结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银耳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热,养胃之阴,既能补脾开胃,又能益气清肠,有滋润而不腻滞、健脑而不兴奋的特点,有扶正固本和滋补强壮作用,特别适合于中老年人长期食用。银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无机盐、氨基酸。以银耳为主料煮成糖水有很好的去秋燥效果。

      葡萄

      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大枣

      大枣能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补五脏、疗肠癖、治虚损等功效。中医常用其治疗小儿秋痢、妇女脏燥、肺虚咳嗽、烦闷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广泛的滋补良药。

      温馨提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秋季养生保健》《秋季养生计划》】

    2014-10-23 15: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