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安徽泗县人民医院   2012-11-09

  乙双吗啉(片剂、胶囊剂)治疗银屑病可能诱发白血病

  双吗啉系乙亚胺的衍生物,用于治疗银屑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文献报道指出使用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可能引发白血病。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有关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所致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和文献报道主要累及皮肤和血液两大系统。涉及血液系统的文献报道共64例,其中白血病达57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型(M3)白血病达28例。报道中疑为乙双吗啉治疗相关血液病死亡病例共23例,除1例因恶性淋巴瘤引起死亡外,均由白血病导致死亡。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42岁,1997年6月经皮肤科诊断为银屑病,给予乙双吗啉200mg,1日3次口服,半个月后皮疹消退。此后间断服用,总剂量16g。1997年12月,出现高热、皮肤出血点、瘀斑、鼻衄。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0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5mmHg。意识清楚,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颈部可触及数个黄豆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2.2×109/L,幼稚粒细胞0.90,血小板5.1×109/L,网织红细胞0.008。骨髓象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院后输注白细胞、血小板混悬液,并予小剂量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病情渐恶化,入院第4天出现意识不清,头颅CT示右放射冠区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现有资料提示乙双吗啉(片剂、胶囊剂)治疗银屑病可能引起白血病,实验研究亦证明乙双吗啉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壮骨关节丸与肝损害

  壮骨关节丸用于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病例报告和文献报道中,关于使用壮骨关节丸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道主要为肝损害、高血压和过敏性疾病等,其中肝损害110例,高血压38例。壮骨关节丸引起的肝损害主要为胆汁瘀积型肝炎。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47岁,因类风湿性关节炎,1995年5月开始服用壮骨关节丸6g,每日二次,服药30天后,出现乏力、尿黄如浓茶色,皮肤黄染,伴明显皮肤瘙痒,大便呈灰白色。6月份入院治疗,化验检查:ALT 339u/L、ASTl26u/L、ALP 317u/L、GGT 231u/L、T-BiL169umo1/L、D-BiL 103umo1/L、PTA 80%,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标志均呈阴性。肝穿病理检查提示胆汁瘀积型肝炎。停用壮骨关节丸,静脉滴注强力宁、胸腺肽,口服肝泰乐治疗,50天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

  现有资料提示壮骨关节丸可能引起肝损害。建议壮骨关节丸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用。服用本品者,尤其老年患者或有肝炎病史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肝功能监测。

  清开灵注射液与过敏反应

  清开灵注射液是由中药复方制备而成供静脉滴注的注射剂,广泛应用于多种不同临床适应症。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陆续收到一些有关本品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和文献报道。本品不良反应 以各种类型过敏反应为主,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28例、急性喉头水肿11例、过敏性哮喘1例,过敏性间质性肾炎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有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儿,10岁,因发热、头痛、喉痒、咳嗽3天到儿科门诊治疗,经检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清开灵25m1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输入药液约50m1时,病人开始诉胸闷不适,继而呼吸急促、烦躁、惊叫,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可闻弥漫性湿性罗音,心律40次/分,口唇发绀,脉搏消失,血压未测及。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清开灵,吸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6mg,肌注非那根25mg,苯海拉明15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氨茶碱0.125g,西地兰0.2mg,并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阿拉明20mg,多巴胺40mg静脉点滴。经抢救,病情未见好转,相继出现昏迷和呼吸衰竭死亡。

  鉴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输注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报道频繁,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双黄连注射剂与过敏反应

  双黄连注射剂系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备而成中药复方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陆续收到了本品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和文献报道,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其中包括严重过敏性休克23例、呼吸困难4例、剥脱性皮炎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有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45岁,患有肥厚阻塞性心肌病,因上感,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双黄连3.6g静脉滴注,约输150ml时,患者出现耳后及前胸皮肤瘙痒,喉头梗阻感,停止输液5分钟后全身出现红色皮疹、呼吸困难、大汗、血压末测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经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后,3小时症状逐渐消失。改用青霉素注射无不良反应。

  有关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资料表明双黄连注射液能引起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应严格按照本品适应症范围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年老体弱者、心肺严重疾患者应避免使用。静脉输注不应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输注,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苯甲醇(注射溶媒)可能导致儿童臀肌挛缩症

  苯甲醇临床上多用于局部麻醉和消毒防腐,20世纪后期广泛用作青霉素钾盐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位疼痛,目前在部分地区仍有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大量有关苯甲醇做溶媒肌肉注射引起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报道。其中湖北某医院仅1983年—1988年间收治的有关患儿就达到78例;山东某山村居民968人中发现臀肌挛缩症患儿22人;,200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派人到陕西省某村调研一所仅有240名学生的小学发现患儿28例。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臀肌挛缩症患者大多数都是出生在使用苯甲醇作为青霉素钾盐溶媒的时期;该病发病的地区差异,亦显示与不同地区是否使用苯甲醇作为注射溶媒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实验研究亦证明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肌肉注射确可致实验性肌肉痉挛症。

  臀肌挛缩症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单侧臀肌挛缩呈跛行,双侧并列呈八字行,不能翘“二郎腿”。站立时双下肢轻度外旋,不能完全并拢。下蹲受限,双髋呈外展、外旋姿态。双膝分开呈现“蛙形腿”。体检可见臀部注射部位皮肤凹陷或臀部正常外形消失。臀肌萎缩可触及与臀大肌纤维走向一致的索状硬块,可移动或稍有压痛感。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束状带更加明显。

  鉴于现有资料提示,苯甲醇作为注射剂溶媒明显增加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发生的危险性。

  警惕感冒通(片剂)的出血性不良反应

  感冒通主要成分为双氯酚酸(15mg),人工牛黄(15mg)及氯苯那敏

  (2.5mg)。本品多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等感冒症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关于使用感冒通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血尿、过敏反应等,其中血尿219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死亡2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儿,5岁,因发热、流涕2天口服感冒通片,日3次,每次1片,服药第二天出现肉眼血尿,停服感冒通,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加5%碳酸氢钠40毫升静脉点滴,2天后血尿消失。

  一男性患儿,5岁,因轻咳、流涕服感冒通1片,6小时后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瘀点及瘀斑,次日再服一片,全身呈大片鲜红色瘀斑,伴有鼻衄,胃区隐痛,不适,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2次,约150毫升,小便色深如浓茶,血尿,蛋白(++++),红细胞(+++),大便常规:柏油样,潜血强阳性,入院后,停用感冒通,经输血、地塞米松、维生素、青霉素等治疗,痊愈出院。

  现有资料提示感冒通可能引起血尿。鉴于此,建议感冒通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用。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下降者、有出血倾向及对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组胺药过敏的患者尤应谨慎。

  龙胆泻肝丸与肾损害

  龙胆泻肝丸是由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关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

  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长期使用龙胆泻肝丸引起肾损害的病例报告12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48岁,因卵巢囊肿从1998年6月开始间断服用龙胆泻肝丸6g,每日三次,共服约20盒。2000年1月5日患者出现双睑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自觉乏力,夜尿增多,继之出现蛋白尿。入院检查:血压200/100mmHg;尿蛋白75mg/d1,尿糖100mg/d1;Cr 392.60μmol/L,BUN 18.20mmol/L,HCO3-18.60mmol/L,24hCCr 24m1/min;尿浓缩功能:6AM 1.018 8AM 1.016 10AM 1.016。B超显示:双肾体积偏小,弥漫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经治疗23天后,患者病情平稳。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深入研究,发现马兜铃酸有明显的肾脏毒性,龙胆泻肝丸处方中含有关木通,考虑龙胆泻肝丸引起的肾损害可能与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有关。

  建议龙胆泻肝丸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用。肾功能不好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使用应谨慎,治疗期间应注意肾功能监测。

  阿司咪唑(片剂)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咪唑是一种长效、无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阿司咪唑的可疑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反应为主,其中严重的过敏性休克7例,心律失常5例,心律失常的患者中4例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1 5岁,口服阿司咪唑10mg/d,连用10个月,引起晕厥反复发作,持续3d;接着发生虚脱、伴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I级房室传导阻滞,随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一女性患者,55岁,因慢性湿疹近2个月连续服用阿司咪唑10mg/d,10天来反复发生晕厥4次。体检:四肢满布红色丘疹,心率82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心电图示室早二联律,尖端扭转型室速。

  据有关研究显示阿司咪唑有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禁忌与酮康唑、依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醋竹桃霉素、美贝地尔、或奎宁共同使用;与氟康唑、咪康唑、甲硝唑、氟西汀、氟伏沙明、萘法唑酮、帕罗西汀、舍曲林、雷通那韦(Ratonavir)、茚地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Nefinavir)、折通那韦(Zeleuton)、西柚汁、其他CYP3A4强抑制剂共同使用时应谨慎。此外,肝功能严重异常、QT间期延长或服用延长QT间期药物、电解质异常及使用导致电解质异常利尿药的病人应避免使用。

  酮康唑(片剂)与肝损害

  酮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关于使用酮康唑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损害和过敏性疾病,其中肝损害34例,死亡6例。酮康唑引起的肝损害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损害。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37岁,因指甲癣服用酮康唑200mg/日,连服5天后,自觉疲乏,胃纳差,未停药,再次隔日口服4次,总剂量达1800mg。随之出现恶心、呕吐、肝区胀痛,皮肤巩膜黄染,瘙样剧烈,尿浓茶色。入院查体:患者急性病容,皮肤黄染,巩膜黄染,肝脏肋缘下1.5cm,有触痛,脾脏肋下1cm,两下肢踝周凹陷性水肿, 四肢、躯干有明显的搔痕。既往无肝胆病史,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血象WBC9.5x109/L,N 0.70,L 0.25,E 0.05;尿三胆试验胆红素阳性;肝功能检查ALT 650u(正常值200u,8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现有资料提示酮康唑可能引起肝损害。建议酮康唑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疗程使用,肝功能异常者禁用。酮康唑肝药酶抑制作用强,是引发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药物之一,使用时注意其药物相互作用,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肝功能监测。

  安乃近(片剂、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安乃近系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相结合的化合物。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解热镇痛药用于临床。70年代本品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引起临床广泛关注,陆续报道指出安乃近临床应用有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据此美国1977年停止该产品多种剂型的临床应用。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有关安乃近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中有过敏性休克11例,其中7例死亡;血液系统反应16例,1例死亡;皮肤及其附属器反应3l例,4例死亡;泌尿系统反应17例,5例死亡;消化系统反应9例,l例死亡;另有呼吸心跳停止、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反应8例,其中1例死亡。典型病例如下: .

  一女性患儿,12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安乃近每日3次,每次1片,连续服用8片。患者自感周身不适,伴鼻衄来院就诊。入院查体:贫血面容,全身浅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87x1012/L,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比积35%,血小板70X109/L,白细胞4X109/L,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80%。第2日复查,红细胞3.07X1012/L,血红蛋白77g/L,红细胞比积30.7%,血小板70X109/L,白细胞2.4X109/L,中性粒细胞16%,淋巴细胞84%。第3日再次复查,红细胞2.66X1012/L,血红蛋白58g/L,红细胞比积23.5%,血小板65x109/L,白细胞下降至1.6×109/L,中性粒细胞15%,淋巴细胞85%。患者发热,体温38.7℃,一周后死亡。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现有资料提示安乃近(片剂、注射剂)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安乃近注射剂应用易致休克虚脱等严重反应。建议安乃近仅限于其他解热镇痛药无效的患者短期应用,必须连续一周以上应用时,务必加强血象监护。

  甲紫溶液的安全性问题

  甲紫(龙胆紫、晶紫)是氯化四甲基氟玫瑰苯胺、氯化物甲基副玫

  瑰苯胺、氯化六甲基辅玫瑰苯胺的混合物。最早以染料开发继而用于消毒防腐已历时百余年。在民间广泛用于皮肤、粘膜炎症和鹅口疮的局部治疗,亦有内服驱蛲虫的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甲紫对大鼠、小鼠的致癌作用,在1—2年的长期毒性试验中,含0.06%甲紫的饲料可使受试鼠的死亡率上升1—2倍;肝细胞癌、甲状腺滤泡腺癌、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率上升呈剂量、时间相关性并有统计学差异;小鼠病检还发现泌尿生殖系统A型网状细胞肉瘤。实验结论认为甲紫是小鼠几种器官的致癌物。体外试验也报道甲紫对细菌、大鼠肝匀浆、中国田鼠细胞系有致突变作用,认为甲紫的促细胞分裂活性是可能的致癌原因。

  甲紫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白色念珠菌,对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分支杆菌缺乏抑菌作用。曾报道由于甲紫被龟分支杆菌污染,其溶液用于标示整形外科切口造成一起手术室感染事件,8例在同一手术室接受面颊部、胸部整形的患者,手术伤口发生龟分支杆菌感染,局部脓肿难以愈合。近20年,国外文献报道甲紫的刺激性、致敏性引起用药部位的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皮肤/粘膜坏死、组织溶解破坏14篇。国内也有使用2%龙胆紫漏管注射显色引起组织坏死或局部涂抹导致皮炎及溃疡5例。

  以上提示甲紫可能对动物致癌、体外诱导细菌及细胞突变、局部应用对破损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建议甲紫在粘膜和破损皮肤、创面上使用应谨慎;用于外科、放射科皮肤标记时应注意药品本身消毒;在有多种外用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 限制甲紫的使用;避免使用甲紫作为食品着色剂。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系由健康猪脑(或牛脑)经酶水解制得的无菌制剂,临床用于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伴有的记忆减退及注意力集中障碍的症状改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本品的不良反应病例76例,主要是寒战、高热、皮疹和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67岁,因脑梗塞于1998年2月25日将10m1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加入0.9%氯化纳注射液250m1中,静脉缓慢输注。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经处理寒战消失。2小时后又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且血压下降至75/50mmHg,呼吸急促,30分钟后体温升高至39.9℃。经多巴胺静脉点滴,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后,病人病情渐趋稳定。

  有关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不良反应资料表明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建议生产厂家提高药品的质量;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噻氯匹啶(片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噻氯匹啶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应用于临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关于使用噻氯匹啶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有白细胞下降1例,血小板下降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肝损害2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55岁,因患冠心病于1998年5月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术后给予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每天100mg,噻氯匹啶每日两次,每次250mg。连续服药40余天后出现畏寒、发热、伴头昏、乏力、全身肌肉酸痛,于1998年6月14日急诊入院。入院时血常规显示全血细胞减少(WBC 0.6X109/L,RBC 2.97×1012/L,PLT 44×109/L); 骨髓穿刺报告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异常升高,血清白蛋白异常降低;血液培养报告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护肝、刺激白细胞生长等措施,但病情继续恶化,住院20余天后因全身重度感染而死亡。

  鉴于噻氯匹啶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避免扩大适应症,对不适于使用阿斯匹林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应注意血液学监测,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氯氮平(片剂)与粒细胞减少症

  氯氮平为常用抗精神病药,疗效确切而应用于临床。氯氮平的不良反应比较多,以抗胆碱能症状为主,表现为流涎、心动过速等;易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有关氯氮平的数据中,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24例,死亡9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22岁,因偏执型精神分裂1995年5月7日开始使用氟哌啶醇、氟丙嗪治疗,疗效不显著,6月14日改用氯氮平,首次给予每日50mg,逐渐加至每日400mg。治疗69天患者病情明显好转,8月22日出院。8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在外院检查,血常规WBC3.9×109/L N4%L96%。8月31日病人返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常规WBCl.7×109/L N4%L96%。考虑氯氮平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停用氯氮平,进行积极治疗。10月12日病人血象恢复正常。

  现有资料提示氯氮平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且死亡率较高,故建议医务人员在使用氯氮平治疗的前三个月注意每周检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右旋糖酐40与过敏性休克

  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是蔗糖经肠膜状明串珠菌L.M—1226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平均分子量40,000。临床上用于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关于使用右旋糖酐40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主要有皮疹、肺水肿、肾功能衰竭、过敏性休克等,其中过敏性休克53例,死亡10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56岁,因阵发性头昏、眼花1年多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入院后低分子右旋糖酐0.1m1皮试阴性。次日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1加复方丹参12g,输入约20m1,患者突然面色苍白、视力模糊、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血压75/30mmHg,心率50次/分。立即以5%葡萄糖20ml加地塞米松5mg静注,吸氧,肌注非那根25mg,阿托品0.5mg,后改用5%葡萄糖200m1加地塞米松5mg静滴,2小时后症状缓解。后用复方丹参静滴未见过敏反应。

  现有资料提示右旋糖酐40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而且过敏性休克多在首次输入数滴至数毫升时发生,故初次滴注时,应严密观察。鉴于此,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临床使用时加强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甘露聚糖肽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甘露聚糖肽,曾用名:多抗甲素,系从健康人口腔咽喉部分离的α—溶血链球菌H1S—33号菌经深层发酵、分离提取的多糖类物质, 目前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临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甘露聚糖肽注射剂的可疑不良反应有瘙痒、皮疹7例,寒战、发热1例,不同程度胸闷、呼吸困难10例。其中死亡病例5例(包括脑死亡1例)均来自2002年7月至12月的病例报告,死亡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都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41岁,于2002年7月1日到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经医生检查确诊为尖锐湿疣。给予甘露聚糖肽20mg加入0.9%氯化钠250m1静脉滴注。滴注前患者曾做头孢呋辛钠皮试阴性。在静脉滴注甘露聚糖肽2分钟后,患者出现了胸闷、气促、发绀、呼吸困难等危重反应,立即停用甘露聚糖肽,经抢救无效死亡。

  现有资料提示甘露聚糖肽注射剂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医务人员:此类不良反应表现严重,潜在危险较大,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同时加强用药后观察,及时做好异常情况的诊断和处理。建议生产厂家加强该产品的追踪监测,积极进行质量和工艺方面的研究。

  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葛根素注射液的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在临床上用于扩张血管。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本品的可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其中皮疹47例、过敏性哮喘1例、全身性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7例,此外还有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溶血性贫血8例,其中1例死亡。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72岁,因脑动脉硬化、脑梗塞于1999年1月11日入院治疗。12日开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0mg,每日1次,静脉点滴。1月23日停药3天。1月26日继续给药,用法用量同前。从2月2日开始,患者自诉乏力,头晕加重,食欲差,小便浓茶样。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肝脾未触及;2月3日急查肝功示T-Bil(总胆红素)36.5μmol/L,I-Bil(间接胆红素)30.5μmol/L,TBA(总胆酸)15μmol/L;血常规:RBC2.11×1012/L,Hb(血红蛋白)73g/L。考虑药物引起溶血,即停药。给予静脉点滴地塞米松,口服碳酸氢钠,并嘱多饮水,患者症状渐改善。2月24日(停药3周后)复查血常规:RBC3.36×1012/L,Hbl25g/L;肝功能检查正常。

  鉴于静脉输注葛根素注射液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老年体弱患者,应注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方面的监测,并注意疗程不宜过长。

  穿琥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穿琥宁注射剂主要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作为抗病毒药应用于临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穿琥宁注射剂的可疑不良反应有药疹、血管性刺激疼痛、胃肠不适、呼吸困难、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等,其中包括过敏性休克5例、血小板减少5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28岁,因上感,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穿琥宁40ml静脉滴注,约10分钟后,患者感到胸闷、憋气,继而出现口唇紫绀,大汗淋漓,意识丧失,四肢厥冷,脉搏数不清,血压测不到。立即停止输液,吸氧肾上腺素lmg肌注,地塞米松10mg静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1加入阿拉明30mg,多巴胺40mg等药抢救,5小时后,病人恢复正常。

  一女性患者,43岁,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入院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2×109/L 红细胞3.57× 109/L 血小板120×109/L。治疗用穿琥宁6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1,静滴,每日1次,同时口服中药汤剂,连续用药第8天时,腹痛腹泻好转,但皮肤出现紫斑,复查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均无明显变化,但血小板明显下降至20×109/L,继续用药第10天,复查血小板18×109/L,皮肤紫斑明显增加,并且齿龈大量溢血不止,立即应用维生素K、止血敏、氨甲苯酸静滴及云南白药局部外用,维生素C静滴2天,仍出血不止,立即停用穿琥宁,同时加用激素治疗,出血渐减少,病情稳定,血小板回升。

  鉴于穿琥宁注射剂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儿童慎用。由于该药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尤其是应用600mg/日以上时、应注意观察血小板变化情况。临床应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

  参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参麦注射剂系由红参、麦冬制备而成中药复方注射剂。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参麦注射剂引起的可疑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严重过敏性反应共17例,其中过敏性休克6例,呼吸困难5例,死亡1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56岁,中医诊断为气血亏虚型眩晕。入院后中药煎剂治疗1个月后,病情好转,但是有口干,夜寐不安等症状,给予参麦注射液100m1静脉滴注,用药2分钟后,患者突感四肢麻木、头昏、胸闷、出汗、,心悸、全身不适,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濒死感、口唇及肢端紫绀、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立即停止滴注,吸氧,肾上腺素0.5mg静注,5%葡萄糖20m1加地塞米松5mg静注,异丙嗪25mg肌注,5%葡萄糖加氢化可的松300mg静滴,15分钟后,逐渐恢复正常。

  鉴于参麦注射剂可能引起一些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应严格按照本品适应症范围使用,使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警惕甲氧氯普胺(片剂、注射剂)的锥体外系反应

  甲氧氯普胺,又称胃复安、灭吐灵,可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作用于延脑催吐化学感应区,起到中枢性镇吐作用;同时还可以加强胃及上部肠段的运动,促进小肠蠕动和排空,松弛幽门窦和十二指肠冠,提高食物通过率,起到外周性镇吐作用。

  截止2003年第一季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甲氧氯普胺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58 例,其中锥体外系反应42例(占72.4%),主要表现为肌震颤、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发音困难、共济失调等。42例病例报告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共16例,占38%;首次用药即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20例,占47.5%。

  应用甲氧氯普胺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故提醒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药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儿童使用时应适当减少剂量。

  警惕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

  鱼腥草注射液临床上用于清热、解毒、利湿。截止2003年第一季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272例,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12例、呼吸困难40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15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约10分钟,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80/50mmHg。立即停药,经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分钟后症状缓解,血压升至105/70mmHg。

  一女性患者,49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约10分钟,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呼吸困难、面色青紫,面部出现皮疹。立即停药,经静脉推注氟美松5mg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有关资料表明鱼腥草注射液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防止其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临床应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并严格按照本品适应症范围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静脉输注时不应与其他药品混合使用,并避免快速输注。

  警惕群体服用碘化油胶丸补碘引起的不良事件

  碘化油胶丸为植物油与碘结合的一种有机碘化合物,属补碘制剂,用于预防碘缺乏病。200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两起集体服用碘化油胶丸补碘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报告,其中一起事件情况如下:

  2002年4月10日,某地区卫生防疫站对5362名儿童发放碘化油胶丸,每人1粒(含碘量0.05g)。4月11日下午5时开始,陆续有605名儿童出现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低热、恶心、呕吐、腹痛,有1例出现精神恍惚、抽搐。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近年来,集体服用碘化油胶丸补碘引发群体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故提醒卫生防疫部门、临床医生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应予以关注。《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消除碘缺乏病要“大力推行以食盐加碘为主、碘油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暂时不能供应碘盐及碘盐尚不合格的地区,要严格遵照卫生部颁发的《口服碘油丸要则》进行补碘。特需人群补碘要按《特需人群服用碘油要则》进行。

  此外,有文献提示,一次大量或长期过度补碘可致碘中毒,表现为口中金属味、流涎、口腔烧灼感及疼痛、感冒样症状、咽喉肿痛、眼睑肿胀、流泪,严重者可有肺水肿、支气管炎。因此,在补碘过程中要注意服用剂量及使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

  卡马西平片的严重不良反应

  卡马西平作为抗癫痫药应用于临床。截止2003年第一季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卡马西平片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有严重皮肤损害52例,其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39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8例,剥脱性皮炎5例,并有1例死亡;血液系统反应9例,其中白细胞减少7例,全血细胞减少1例,血小板减少1例;肝功能异常3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46岁,因左眼睑跳动口服卡马西平片0.1g,一日2 次。用药9天后,出现发热,皮肤瘙痒,全身密布粟粒至花生米大小斑丘疹,形状不规则,并伴有散在的水疱,疱壁松弛,水疱破溃后皮肤糜烂,口腔粘膜及外生殖器红肿糜烂疼痛,尼氏征阳性,体温38.5度,诊断为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经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头孢曲松等药物治疗后痊愈。

  现有资料提示,卡马西平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故提醒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对卡马西平和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有过敏史的患者应禁用;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避免发展成严重皮肤损害;用药期间应注意肝功能和血象的监测;另外,卡马西平是肝代谢酶的诱导剂,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药品的相互作用。

  安痛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安痛定注射液每支(2ml)含氨基比林100mg、安替比林40mg、巴比妥18mg,作为解热镇痛药应用于临床。截止2003年第一季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安痛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有皮肤损害28例(占53.8%),其中严重皮肤损害4例,并有3例合并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反应7例,其中白细胞减少3例,全血细胞减少4例;泌尿系统反应5例;呼吸系统反应4例;过敏性休克4例;其它反应4例,其中呼吸心跳骤停、神志不清1例,意识丧失1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23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肌肉注射安痛定2ml,半小时后口腔出现多个绿豆大水疱,一天后面部、上肢及躯干部出现密集的粟粒至指甲大斑丘疹,伴发热。当晚皮疹迅速加重,融合成片,且口腔、外生殖器粘膜及眼结膜出现糜烂。皮科检查:全身约90%皮肤出现暗红色斑丘疹,躯干部融合成片,表皮松解剥脱,上肢及躯干两侧密布黄豆、蚕豆大小水疱,尼氏征阳性,口腔、外生殖器、睑缘和眼结膜出现溃疡、糜烂。立即停药,经使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后,患者治愈。

  现有资料提示,安痛定注射液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故提醒在临床应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另外,建议安痛定注射剂仅限于患者短期应用,并加强血象监测。 阿米卡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阿米卡星注射液,又称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品对大部分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稳定,临床用于治疗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单位使用颇为广泛。

  截止到2003年第一季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阿米卡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98例,其中耳鸣4例、听力下降15例,血尿、蛋白尿等7例,晕厥、过敏性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7例,其中死亡4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19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给予阿米卡星注射液,每日0.2g,用药1天后,患者出现耳部不适,未停药。用药第四天,患者双耳出现听力下降。耳科听力检查结果:左耳25dB,右耳25dB。

  阿米卡星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故提醒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合理使用。使用前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对阿米卡星或其他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同时要选择合理的剂量,避免长期、超量或过速静脉滴注。鉴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普遍存在耳毒性和肾毒性的安全隐患,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听力和肾功能检查。

  林可霉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林可霉素,又称洁霉素,系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种林可酰胺类碱性抗生素。目前基层医疗单位使用较多。

  截止到2003年第一季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林可霉素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144例,严重不良反应有呼吸困难2例,听力下降7例(均为18岁以下),四肢无力、吞咽困难1例,休克样反应16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严重者呼吸心跳骤停,其中5例死亡。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18岁,因发热、咳嗽给予肌肉注射林可霉素300mg,每日二次。用药后第三天,患者出现双耳耳鸣,未停药。一周后,患者出现听力下降。听力检查:左耳25-80dB,右耳25-90dB。诊断为:药物中毒性耳聋。

  一女性患者,4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肌肉注射林可霉素600mg。注射5分钟后,患者出现头晕、眼花、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查体:血压74/48mmHg,心率120次/分。停药后,经对症治疗病情好转。

  现有资料提示,林可霉素注射液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故提醒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使用前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禁用于对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有过敏史的患者。鉴于林可霉素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临床应用时要严格遵循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避免超量、过速静脉滴注,与麻醉药、肌松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环丙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环丙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截止到2003年第一季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环丙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780例。其中,皮肤损害426例(占55%),静脉炎164例(占21%),消化系统症状62例(占8%), 呼吸困难7例,白细胞减少5例,过敏性休克5例。此外还有神经、精神异常11例,包括躁狂1例,焦虑3例,癫痫发作2例,意识障碍1例,幻觉1例,失眠3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28岁,原患有癫痫,使用药物后症状得到控制。因感染给予环丙沙星注射液0.4g,静脉滴注。当天下午癫痫发作1次,次日开始,癫痫频繁发作。

  一男性患者,66岁,因左腹股沟淋巴结炎给予环丙沙星注射液100ml,每日二次,静脉滴注。用药第三天,患者出现幻听、幻视。停药后,患者幻听、幻视症状逐渐消失。

  现有资料提示,环丙沙星注射液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故提醒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给药途径。对环丙沙星或其它氟喹诺酮药物过敏者禁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等)应避免用;儿童不宜使用。临床使用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茶碱等),同时应注意滴注速度,加强用药监护。

  克林霉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去羟基氯代化合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厌氧菌和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截止到2003年第一季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克林霉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596例。其中,皮肤损害318例(占53%),消化系统症状165例(占28%),呼吸困难6例,过敏性休克14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28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克林霉素注射液0.45g,静脉滴注。5分钟后,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短暂神志不清。查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冰冷,血压0/0mmHg,心率50次/分。

  鉴于克林霉素注射液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故提醒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合理使用。使用时严格遵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注意输注速度,避免疗程过长,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加强临床监护。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对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过敏者禁用。克林霉素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与麻醉药、肌松药联合应用时应调整用量。此外,克林霉素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资讯推荐

电子支气管镜临床应用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是呼吸内科重要的诊疗技术。我院引进富士能支气管镜EB-470S采用先进的彩色CCD芯片技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生化改...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骨骼肌进行性加重、对称性的无力和肌萎缩,多...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乙双吗啉(片剂、胶囊剂)治疗银屑病可能诱发白血病  双吗啉系乙亚胺的衍生物,用于治疗银屑病。...

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对策分...

  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对策分析:  不合理用药给病人造成了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给提高医疗质量带来...

医院合理用药

  医院合理用药:  卫生部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将合理用药的定义概括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