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患者术后康复护理
南昌曙光手足外科医院 2012-10-24
【摘要】 目的 探讨手外伤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对手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加强手外伤康复训练(感觉功能重建和运动功能)教育,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早期功能训练,遵循早期训练原则。 结果 例手外伤患者,经康复训练及护理,肿胀、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手的感觉功能重建和运动功能恢复得到改善。 结论 重视手外伤患者的健康护理,有利于提高手外伤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安全保护能力和维持良好的手外形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意义。
【关键词】 手外伤;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手是运动器官,在生活和劳动中最易遭受创伤,其发病率约占创伤总数的1/3以上[1]。手外伤后的功能障碍是因瘢痕挛缩、肌腱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组织缺损、伤口长期不愈合等造成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2]。早期功能锻炼,尽快恢复手外伤后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例,男例,女362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74岁。其中压轧伤865例,占57.2%,手部软组织、骨组织等均有严重破坏;切割锯伤630例,占41.7%,软组织、神经、肌腱、血管等均有损伤;炸伤17例,占1.1%,均有两个以上手指损伤及缺损。
2 康复护理要点
2.1 控制肿胀、疼痛的方法
2.1.1 抬高患肢
患手抬高过心脏位置,卧床时用手垫抬高患手,行走时用三角巾悬挂或用支具固定患肢,有利于降低血管的压力,改善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避免过高,防止减少动脉血流。
2.1.2 物理、中药治疗
利用红外线照射患手、蜡疗、超声波、音频及中药浸浴患手,加强患肢血液循环,增强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及疼痛。
2.1.3 疼痛评估
创伤、手术、术后固定与特殊体位、功能锻炼、特殊治疗等均可导致疼痛。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管腔闭塞或血栓形成,影响治疗效果。正确评估疼痛,合理有效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手功能康复。
2.1.4 疼痛干预
疼痛评分≤3,实施非药物干预:如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避免加重疼痛的因素等,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物理治疗、音乐疗法、治疗和护理时动作轻柔等。疼痛评分4-6,实施非药物治疗,或遵医嘱给予弱阿片类与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疼痛评分≥7,实施非药物治疗,或遵医嘱给予强阿片类与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使用镇痛剂后评估镇痛效果。
2.2 感觉康复训练
感觉康复训练,是指帮助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患者,学会感知由再生神经纤维传入的、与原来性质不同的神经冲动,重建中枢与外周神经正确联系的一类治疗方法。
2.2.1 术后一周内
感觉脱敏和保护觉训练:①脱敏训练,由轻到重,首先用棉花摩擦敏感区,每天5次,每次1-2分钟,直至患者耐受为止,然后让患者触摸不同的物品,如沙子、米粒、豆子、圆珠等,并进行抓握练习。再用功能小的电动振动器振动敏感区域皮肤,以巩固患者的脱敏,最后用笔端或其他稍硬物件叩击敏感区,以增加耐受力,若患者能耐受叩击等刺激动作,脱敏训练可逐步结束。②保护觉训练,神经损伤修复的初期,患者因不能感知针刺、温度及摩擦等变化,而容易受到伤害。用针刺或冷、热、深压刺激被训练区,让患者体会每一处感觉的特点,使患者重新建立感觉信息处理系统。
2.2.2 术后一周
定位觉训练:用指尖或橡皮头敲击患手的掌侧,让患者用健手指出敲击的部位,由睁眼到闭眼,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钟。
2.2.3、术后三周
触辩觉训练:让患者触摸不同大小、形状、质地的物件,并进行描述、比较,回答不正确时就睁眼再感觉一次,逐步恢复后再嘱患者触摸精细物件,进而过渡到纺织品的质地识别训练,让患者闭眼触摸和感觉不同的织物如针织品、纺织品、毛皮等,每天5-6次,每次30分钟,如能正确说出,感觉训练可逐步结束。
训练过程中,患者通过视觉进行指导和修正,使感觉训练成为一个再接触、再认识和再记忆的过程,视觉的修正,加强和明确的作用很重要,可帮助大脑皮质对外向感觉传入建立可重复性记忆。
2.3 运动功能锻炼
2.3.1 术后5-14天
早期保护性活动训练,断指再植术、拇指再造术①主动屈腕手指自然伸直,主动伸腕手指自然屈曲。②所有未受伤关节进行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2.3.2 术后3-4周
拆线后,伤口愈合,开始瘢痕按摩。采用推、揉、提捏等方法,随着瘢痕组织老化,手法由轻到重,不断变换位置,防治水泡及皮肤损伤。
2.3.3 术后4-5周
2.3.3.1 腕中立位进行全手指屈曲练习。
2.3.3.2 开始腕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2.3.3.3 开始肌腱滑移练习
伸肌腱滑移:保持腕背伸,MP由自然屈曲松弛位做主动过伸活动。
2.3.3.4 开始轻度功能锻炼。
2.3.4 术后6-12周
2.3.4.1 继续轻量功能锻炼。
2.3.4.2 8周后开始渐进性抗阻练习,力量逐渐增加。
2.3.4.3 开始感觉测试,监测神经生长情况。
2.3.5 指导患者关节活动性练习
2.3.5.1 伸腕、屈腕,桡侧和尺侧等部位活动练习。
2.3.5.2 前臂旋前和旋后练习。
2.3.5.3 拇指腕掌指关节和各指间关节的屈曲和伸展练习。
2.3.5.4 拇指内收和外展,对指和对掌练习。⑤掌握禁忌证。
2.3.6 12周以后
2.3.6.1 作业练习
开始模拟生活和工作练习,如握笔、写字、叠纸、编制、绘图等练习握力及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拾豆子、拼图、刺绣、打字、编织等,可以改善手-眼协调性,增加手的灵巧性等。同时进行利手交换练习,如健侧手写字、洗衣、刷牙、单手拧毛巾等,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3.6.2 根据需要使用动力型支具帮助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2.4 手腕部肌肉的自我牵拉训练
2.4.1 屈腕练习
双手手背相贴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肘关节向下运动,腕关节向上运动进行压掌练习,以牵拉伸腕肌群。
2.4.2 伸腕练习
双手手掌相贴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肘关节向上,腕关节向下运动。
2.5 桡侧和尺侧偏斜
增加桡侧偏时,患侧前臂放在桌子上,手掌向下,健侧手放在患侧手背,患手桡侧向上牵拉;增加尺侧偏时,患侧前臂放在桌子上,手掌向下,健侧手放在患侧手背,患手尺侧向上牵拉。
2.6 掌指关节屈伸练习
增加屈曲,患侧手握拳,健手放在其上,手掌放在手指关节处,向掌侧缓慢屈曲;增加伸直,患侧四指并拢,健侧四指放在其手指掌侧,拇指放在背侧将手掌缓慢向上抬起至最大范围,也可进行手指交叉指屈肌牵拉练习。
3 心理护理
突如其来的手外伤事故对患者造成紧张、恐惧、焦虑情绪,手的伤残程度不同和对手外观要求不同等因素,给患者造成不同心理压力;再植术后、血管神经修复术后的绝对卧床休息,造成生活习惯的较大改变,可使患者焦虑、烦躁等,产生不良情绪,导致患者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其作用于心脏β受体,增加心肌耗氧,还可引起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痉挛,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3]。护士应细致观察,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同时做好与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的沟通,尤其是婴幼儿、未成年患儿的家长,争取多方配合,通过护患之间的良好交往、护士对患者的疏导,激发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正确对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前途树立信心。
4 小结
例手外伤患者,经康复训练及护理,肿胀、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手的感觉功能重建和运动功能恢复得到改善。结论:重视手外伤患者的健康教育,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早期功能训练,有利于提高手外伤疗效。
参考文献
[1 ] [2] 王澍寰.手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778-779
[3] 金振一,李华,黄幸坤,等。氟西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心理卫生杂志,,3(1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