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心理生理性失眠的介绍

      小柳,23岁,大学毕业生,性格较急躁好胜,高考时发挥失常仅升入大专,在本科最后一学年来北京准备考试。第一次失眠是在高考两天里,患者因压力巨大导致夜间入睡困难,虽然高考结束后睡眠恢复正常,但此次经历给她留下了"阴影"。此后每逢较重要考试的前夜,就担心失眠影响次日考试,越接近晚间越紧张,而当晚肯定失眠,但考试过后睡眠即恢复正常。她逐渐得出"考试前夜肯定失眠"的结论。此后1~2年间一直如此,并逐渐发展到需办理重要事务的前夜也经常失眠。

      小柳属于较典型的心理生理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2%,在各种失眠中约占15%。患者的失眠主诉往往持续存在,有很高的慢性化风险。该病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因素。对这种失眠的治疗,应特别重视非药物疗法,如不在卧室内和床上作睡眠和性生活之外的活动、放松训练、限制卧床时间等,目的是降低患者对睡眠及睡眠环境的条件反射性焦虑水平。还可以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以促进自我心理成熟,建立不依赖于外界、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标准,这对长期康复更有利。 

    2012-12-14 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