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滴答,像在提醒什么。洗鼻器刚用完,耳朵有点闷。没当回事。第2天,耳朵开始嗡嗡响,像有只蜜蜂困在里面。再后来,一低头就疼,吞口水都像刀片划过。
谁想到,一个小小的洗鼻器,能把耳朵搞成这样。
本来是为了舒服。鼻炎老犯,鼻塞、流涕 打喷嚏,一天到晚擤鼻纸堆成山。听说洗鼻能冲走脏东西,干净又自然.买了个挤压瓶式的,塑料的,透明,看着挺简单。说明书扫了一眼,照着做:头歪,盐水从一边鼻孔进,另一边出.第1次,水呛进喉咙,咳得眼泪直流。第2次,好点。第3次,熟练了,甚至觉得“通透”。
可第4次,不对劲了。水进去的时候,耳朵“啪”一下,像被压住。拔出来似的空响。没停,继续洗。反正没出血,也没肿,应该没事吧?
几天后,耳朵开始发痒。接着是胀。夜里翻身,左耳像塞了棉花。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听人说话像隔着墙。最离谱的是,擤鼻涕时,耳朵里“噗”一声,像漏气。
去看了医生。不是感冒。不是过敏。是中耳炎。医生问:“最近洗鼻子?”点头。他摇头,“水压太大,或者姿势不对,盐水窜进咽鼓管了。”
咽鼓管?那是什么?连接中耳和鼻腔的小通道。平时自动调节压力。可一旦鼻腔压力猛增——比如用力挤洗鼻器——水就可能逆流进去。儿童更容易,因为他们的管子短平直。成人也不安全,尤其操作莽撞。
我那时候根本不懂这些。只觉得“冲得越猛,越干净”。结果呢?干净没见着,炎症先来了。
耳朵里开始积液.医生说不清是不是感染,但肯定有炎症反应.开了滴耳药,还让停掉洗鼻。两周不能碰。每天耳朵蒙蒙的,像潜水后没上岸。电话里声音失真,开会听不清重点。最烦的是,自己说话听起来特别响,像在桶里喊话。
恢复期慢。药用了十来天,症状才减。中间有一次复发,因为忍不住又试了一次洗鼻......轻一点,慢慢挤。结果当天晚上耳朵又堵了.这次连带头疼。太阳穴一跳一跳。不敢再试。
后来学乖了。查资料,问懂的人。洗鼻不是不能用,但得讲究方法。头不能低太多,身体前倾十五度就行。水流要缓,别一股脑猛挤.两边鼻孔轮流,别追求数量。洗完别马上躺下,坐一会儿,让残余水流出来。
还有,盐水温度很重要!太冷太热都不行。接近体温好。不然耳朵敏感,直接抗议。
也有人天生不适合洗鼻。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咽鼓管功能差的,风险更高。我不是那种人,但操作不当,照样中招.
最讽刺的是,本来想治鼻子,反倒把耳朵搭进去了。鼻子没见好多少,耳朵先病了。整整一个月,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注意力散,睡眠差,耳朵时不时抽痛。朋友说:“你最近反应慢半拍.”不是笨,是耳朵在闹脾气......
网上很多人分享经验。有人说用了几年都没事。有人说一次就中招。差异在哪?手法 器具、体质,全都有影响。塑料挤压瓶控制不好力道,容易出事。电动的更稳,但贵,而且啊也不是**安全。
关键还是“感觉”。如果洗的时候耳朵有压迫感,立刻停下。别硬撑。身体在报警。等那种不适消失,再考虑要不要继续。有些人就是不管不顾,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结果忍出问题。
还有一点,洗鼻频率。天天洗?没必要。一周两三次足够。鼻腔本身有自洁能力。过度清洗,反而破坏黏膜屏障。就像皮肤,洗得太勤,会干裂脱皮。鼻子里的纤毛也会累垮。
我现在基本不用了。偶尔鼻塞严重,用生理盐水喷雾代替。温和,不会产生压力。效果差一点,但安全。耳朵经不起折腾。
也见过别人用洗鼻壶.陶瓷的,长得像小茶壶......用起来更讲究,要低头、侧头、张嘴呼吸。稍不注意,水进喉咙或耳朵。有个同事试了三次,每次都说“像灌水母”,最后放弃......她说:“太麻烦,还吓人。”
其实工具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人怎么用。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手。洗鼻器是中性物,用得好是帮手,用不好变隐患。
医院耳鼻喉科常遇到这类病例。不是大病,但拖久了会发展。中耳积液长期不消,可能影响听力。小孩更危险,语言发育期受影响,后果更复杂。成人虽然恢复快,但也别掉以轻心。
最怕的是,出了问题还不知道原因。以为是感冒后遗症,或是空调吹多了。拖着拖着,炎症转慢性。那时候治疗更费劲.
,一旦洗鼻后耳朵不舒服,别等。早点检查。早干预,恢复快。
现在回想,那次中耳炎像是个警告。身体在说:“你太急了。”想解决问题,却用了粗暴的方式。以为冲洗等于清洁,其实平衡更重要。鼻腔不是下水道,不能拿高压水枪冲。
有时候,少即是多。慢一点,稳一点,反而走得远。
耳朵好了之后,我对着镜子看那个洗鼻器。它静静躺在洗手台上,像个沉默的证人。没坏,也没错。只是被用错了方式。
后来收进柜子深处。标签还在,说明书折得整整齐齐。也许哪天还会拿出来用。但一定会更小心。姿势、力度 频率,全都注意。不会再让水“偷渡”进耳朵。
毕竟,耳朵只有一个。坏了,补不回来。
最后,《title》,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分享。愿你每天开心,心情舒畅,身体也越来越棒。笑一笑,十年少,这话一点不假。健康小贴士:健康不是小事,要从每天的小事做起哦。
2025-10-15 19: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