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一疼,人就蔫了.不是发烧就是干咳,咽口水像吞刀片.急性咽炎,来得猛,走得也快,多数时候就是个实证——邪气盛,正气还没垮。中医讲虚实,这时候身体不是弱,是外头的东西杀进来闹腾。风热也好,风寒化火也罢,反正不是里头亏了,是外头攻进来了。
嗓子红、肿 痛,说话都费劲。有人还发烧,脸烫得能煎蛋。头痛,脖子发紧,一摸淋巴结,嚯,硬邦邦地鼓着。舌苔黄,脉数得快,像小马蹄在敲鼓。这是典型的实火上攻。这时候不能补,越补越糟。吃点阿胶?完了,火上浇油。喝点参汤?别闹了,痰都咳不出来。
治疗就得清、散、降。清热解毒是主调.银花、连翘 板蓝根这些家伙得上阵。它们不温柔,但管用......就像消防队,水柱子直接对着火头冲。配合一点荆芥、薄荷,把外头那层邪气掀开,让热有个出口。有些人怕冷,觉得是受凉了,其实可能是风寒刚起,没几天就化热了。这时候别死抱着姜汤不放,越喝越燥。
饮食也得跟着变。火锅?羊肉串?想都别想。辣的、油的 烫的,全是帮凶.喉咙本来就是战场,你还往里倒汽油?清淡点,粥可以,青菜煮软点,梨子炖一炖,润一润。水要多喝,温的,别冰。冰的暂时爽,后面更肿。
也有人拖着不治,觉得扛两天就好。确实,有些人免疫力强,扛过去了。但也有扛出扁桃体化脓的,甚至转成中耳炎。耳朵闷,听力下降,这才慌了。其实一开始就是个小火苗,你不理它,它烧成一片。
还有种情况,情绪上来,肝火旺,也往上冲。明明没感冒,突然嗓子刺痛,口苦,眼睛发胀.这叫“肝经循行所过”,火从底下窜上来。这时候光清咽喉不够,还得疏肝。柴胡、栀子、丹皮,配着来。不然你清了今天,明天又烧起来。
用药不能死板。有人一看清热药,就一大把往下吞。牛黄解毒片连吃三天,结果拉肚子,胃疼。药是好药,可过犹不及。脾胃受不了,正气一伤,邪气反而扎根。中药不是越苦越有效,得看适不适合!
小孩得急性咽炎,更得小心。他们阳气旺,反应大,高烧说来就来。但用药剂量得掐准,麻黄用多了出汗不止,石膏用猛了伤脾胃。家长一看孩子发烧就急,捂汗 灌药、贴退热贴全上。其实有时候,松衣服,通风,物理降温更安全。
老人呢,虽然体质偏虚,可这次发作还是实证为主.别一听年纪大就想着补。先辨清楚,是新感外邪,还是旧病复发。如果是突然喉咙痛 发热,多半还是实......等热退了,再慢慢调虚的部分。
恢复期也不能松懈。炎症消了,嗓子不疼了,不代表完全好了。有些人这时候开始熬夜、喝酒,结果没几天又犯。因为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就像房子着过火,墙熏黑了,结构看着没事,可地基还虚。得缓一阵,别折腾。
环境也得注意。空气干燥,空调吹着,粉尘多,喉咙天天受刺激。加湿器开一开,房间扫一扫,窗帘抖一抖。不是小事,是预防的关键。有人总在灰尘多的地方说话,老师、销售员,嗓子常年不舒服,一次急性发作,就成了慢性的引子。
话说回来,中医讲究个体差异。同样症状,不同人处理方式不一样。比如两个人都喉咙痛、发烧,一个舌红苔黄,一个舌淡红苔白腻,用药方向可能完全不同。前者清热,后者可能还得化湿。不能一听“急性咽炎”四个字,就一套方案走天下。
民间偏方也多。盐水漱口,有用,简单有效。但别指望光靠这个治好。蜂蜜水润喉,可以,但糖尿病的人得小心糖分。醋熏房间?算了吧,呛得厉害,没杀菌先伤呼吸道。
最怕的是,自己乱判断。嗓子痛=上火,于是拼命喝凉茶。结果体质本就偏寒,越喝越重。或者一发烧就打点滴,抗生素轮番上,结果菌群乱套,胃口全无。治疗得讲节奏,也得讲身体反馈。
还有人拖到化脓才就医。扁桃体上一层黄白色脓点,吞咽困难,话都说不利索.这时候已经不算轻症了。得及时干预,不然可能引发风湿热、肾炎这类远期问题。别觉得咽炎是小病,小病不管,也能惹出大麻烦.
休息真的重要。躺着比站着好,睡着比醒着强。身体在打仗,你还熬夜刷手机?免疫系统兵力不足,前线吃紧.哪怕工作再忙,发烧超过38.5℃,该歇就得歇。
最后提一句,反复发作的,得查查根源。是不是鼻炎长期用口呼吸?是不是胃酸反流,夜里悄悄腐蚀咽喉?这些不解决,治好了也容易回来。急性变慢性,调理起来更费劲。
急性咽炎,实证居多,清散为主。别乱补,别硬扛,辨清寒热,照顾好自己。喉咙虽小,可也是通气要道。疼起来真要命,防住比治更重要.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 祝大家身体棒棒的。 吃饭要香,睡觉要踏实。 少点外卖,多动手做饭。 自己做的,更安心也更健康...... 别太累,照顾好自己。 日子过得舒服,才是真幸福. 保重身体,才是硬道理......
2025-10-11 08: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