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腊月,零下八度,老李穿着羽绒服在工地搬钢筋。中午没歇,喝两口热水,继续干。下午三点,人突然软了,脸煞白,嘴里嘟囔着“热……热死了”。送医院一查,轻度中暑。医生说,体温调节乱了套。
这事儿听起来离谱。冬天哪来的中暑?太阳都不怎么露脸。可中暑不是非得晒成非洲人。核心是——身体太热,散不出去。夏天靠出汗蒸发降温,冬天呢?穿太多,捂太严,汗出不来,热量堆在里头,照样能“焖熟”。
你见过东北澡堂子不?四十度的水汽,人坐那儿像蒸包子。有人泡半小时,头晕眼花,站起来差点栽进池子。出来一测体温,三十九度.这不是发烧,是体内热气排不掉。衣服裹着,毛孔堵着,散热通道全关了。
还有些人,特别怕冷,一降温就层层叠叠往身上套。毛衣、棉袄 围巾 帽子,全副武装。走路急点,心跳快点,汗就来了。可外头冷,汗一出,立马贴背上,凉飕飕的。人觉得冷,反而更紧地裹住自己。结果呢?热量越积越多,心慌 恶心、脑袋胀,典型的中暑前兆。
我亲戚小王,健身房爱好者。大雪天,室内二十度,他穿三件长袖跑步机上跑俩小时。口罩戴得严实,说是防病毒。跑完脸通红,嘴唇发干,坐下就喘不上气。旁边人提醒他脱衣服,他还笑:“不怕冷?”第2天低烧不退,诊所大夫说,运动性中暑,体温中枢紊乱。
你看,中暑不分季节.只要产热大于散热,就可能出事。冬天更容易被忽略。谁会想到穿多了也能“热坏”?
老人尤其危险。代谢慢,感觉迟钝。屋里暖气开足,窗户紧闭,空气不流通。老太太坐着打盹,盖着厚毯子,醒来时满头大汗,手抖,说话不清。家里人以为是血压高,送到医院才发现,是轻度热射病。
小孩也一样!家长怕冻着,给孩子裹成球。幼儿园门口常见那种,脸蛋通红,鼻尖冒汗,走两步就要喘.老师劝减衣服,家长摇头:“不能着凉。”其实着凉不一定,闷出问题倒是真.
办公室里也有隐患。中央空调一开,暖风呼呼吹。有人穿西装打领带,坐在风口底下,一坐一天。下午三四点,开始头痛,注意力涣散。以为是疲劳,其实是体温轻微升高,大脑供血受影响......
更别提那些特殊岗位。锅炉房工人 厨房厨师、电焊师傅.环境本就高温,加上冬季厚重工装,动一动就是一身汗.他们常年在这种条件下工作,身体适应了,但风险一直悬着。偶尔一次休息不够,补水不足,立马出状况.
补水这事,冬天常被忽视。夏天渴了就灌水,冬天呢?没感觉口渴,懒得喝。其实呼吸 出汗 排尿,每天都在丢水。尤其是干燥暖气房,水分蒸发更快。缺水,血液黏稠,散热效率下降,中暑风险悄悄爬升。
有人不信邪,说“我穿多点出汗,正好排毒”。排毒是个玄乎词儿,可出汗过多不及时补盐分,电解质失衡,抽筋 呕吐都可能。去年有个小伙子,冬泳完直接进桑拿房,想“冷热交替养生”.出来没走几步,眼前一黑,送医抢救......
也不是说冬天就不能保暖。关键是平衡.冷了加衣,热了脱一件,别死守“宁可热也不能冷”的老观念。出汗了,别硬扛,找个地方透气。运动后别马上钻被窝,先晾一会儿。
饮食也有讲究。冬天爱吃火锅 羊肉、辛辣,这些食物产热高。一顿下来,浑身冒汗。如果房间密闭,热量散不掉,体内温度持续上升.配上酒,血管扩张,更容易头晕乏力。
通风很重要。再冷,一天也得开窗几次.哪怕每次五分钟,换换气。不然二氧化碳堆积,氧气不足,人昏昏沉沉,判断力下降,连自己是不是不舒服都察觉不到。
最麻烦的是,冬天中暑症状容易被误判.发热当感冒,头晕当贫血,恶心当肠胃问题。拖到严重了才就医,耽误治疗.其实只要想想:有没有穿太多?有没有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有没有喝水少?就能初步判断。
别以为只有烈日下才会中招。地铁车厢 商场、电影院,人挤人,暖气足,空气浑浊。坐一趟车,额头冒油,后背湿透......这种环境待久了,身体也在默默承受热负荷。
说到底,中暑的本质是体温失控。季节只是背景!你穿得多,动得猛,环境闷,补水差——哪一条踩中,都可能触发!
啊,冬天出门,别光看天气预报几度。得看自己会不会“内热”。活动量大,提前减衣;室内暖和,别裹太严;出汗了,别等虚脱才反应过来.
有次我坐长途大巴,车上暖气过头,乘客一个个解开扣子。司机还嘴硬:“冷得很,不开不行。”结果半路一个大姐晕了,脸色潮红,呼吸急促......停车通风,让她喝糖水,缓了好一阵.司机这才把温度调低。
人体不是铁疙瘩,没那么耐折腾。冷了能抖,热了却不一定能及时喊停。神经系统有时候迟钝,等意识到不对,已经晚了。
冬天中暑,听着荒唐,发生起来悄无声息。它不像雪崩那样轰隆作响,更像一杯慢慢溢出的热水,你以为没事,其实已经满了。
记住了,保暖没错,但别把自己包成粽子。热了就得松一松。别跟身体较劲。
,关于“冬天还会中暑”,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信息,记得关注我哦! 每天醒来,希望你都轻松自在,腰不酸,背不痛. 多活动活动,身体更灵活,也更少生病。 健康小贴士:别熬太晚,该休息时就休息。
2025-09-28 09: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