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太阳晒得人发慌。走在路上,树影都像在晃。头一沉,眼前发黑,脚底打滑,整个人往地上栽。中暑了。
不是发烧那种烧。是身体自己乱了套。体温飙上去,三十九、四十度,甚至更高!可摸着皮肤,有时候烫,有时候反倒冰凉。冷汗直冒,嘴唇发紫,恶心,想吐,吐不出来。心跳快得像要从喉咙跳出来。这时候还谈什么发烧不发烧?命都要没了。
有人以为中暑就是热出来的感冒.喝点藿香正气水,睡一觉就好。大错特错。中暑分轻重。先说轻的:头晕、乏力 出汗多、心慌。这时候还能走,还能说话,但已经不对劲了。再往前一步——重度中暑,医学上叫“热射病”。这玩意儿真能要人命。
热射病的特点是什么?高体温、意识模糊、抽搐 昏迷。最吓人的是,体温调节中枢瘫了。身体不会散热了。哪怕你把人抬进空调房,盖上冰袋,体温还是下不来。持续发烧?不,这不是“持续发烧”那么简单。这是整个体温系统崩溃。发烧是免疫反应,中暑是生理机制被高温击穿......
不能用对付感冒的办法来治中暑。退烧药?别瞎来.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些,对中暑没用,搞不好还伤肝伤肾。尤其是已经脱水的人,吃药更危险。正确做法是——快降温!脱衣服,扇风,喷水,泡冷水,往脖子、腋下、大腿根塞冰块。越快越好.
问题是,很多人拖。觉得“歇会儿就好了”。等送到医院,人已经神志不清。这时候医生得上监护,插管,降温,补液,维持血压。抢救过程凶险得很。有些人就算救回来,脑子也落了毛病。记忆力差了,反应慢了,脾气怪了!高温伤脑,不是吓唬人.
再说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中暑后体温反复。有人退了一次温,第2天又烧起来。家属急了,以为感染了,发炎了.其实不一定。可能是身体还在修复过程中,代谢紊乱,激素失调。也可能肌肉组织在高温下坏死,释放毒素,刺激免疫系统,造成类似发烧的症状。但这和细菌病毒引起的发烧不一样。查血象可能正常,拍片子也没肺炎。就是身体在“收拾残局”。
还有些人中暑后好几天都怕热。稍微一动就出汗,心跳加快,胸口闷。这不是心理作用。自主神经被打乱了。夏天还没过完,人已经不敢出门。空调开到二十六度还嫌热。这种状态能持续几周,甚至一两个月。恢复得慢,情绪也跟着低落。谁受得了天天像在蒸笼里?
老年人 小孩 慢性病患者尤其危险。有糖尿病的人,本身血管调节能力差;高血压的,药物可能影响出汗;心脏病的,高温下心脏负担加重。这些人中暑,发展特别快。前一秒还好好的,后一秒就倒了。家里人根本反应不过来。
户外工作者呢?建筑工人、快递员、环卫工。顶着太阳干活,喝水不够,休息不足。公司说“注意防暑”,发两瓶凉茶就完了.可真正需要的是调整作息,避开中午高温,提供阴凉休息区。现实呢?工期赶,任务重,没人敢停工。结果每年夏天都有人倒在路边,送医不及时,走了。
城市热岛效应也让情况更糟。水泥地吸热,高楼挡风,夜里温度下不来。屋里没空调,风扇吹的都是热风。老人舍不得开空调,窗户也不敢全开,怕不安全......半夜闷醒,喘不上气。这种情况最容易出事。
预防中暑,说白了就几条:避开高温时段出门,戴帽子,穿浅色宽松衣服,多喝水——别等渴了再喝。淡盐水更好,补电解质。随身带仁丹、十滴水这类药,应急用。感觉不对劲,立刻躲阴凉处,坐下,抬高腿,别硬撑。
可道理谁都懂,做起来难。生活逼着人往前走......孩子要上学,大人要上班,老人要看病。地铁站口那几步路,阳光直射,三十秒就能让人头晕.偏偏这段路没法绕。
中暑后的恢复期也常被忽视。很多人以为不发烧了就是好了。其实身体还在“修复模式”。这时候再暴晒、熬夜、喝酒、剧烈运动,很容易复发。一次比一次凶!有些人连续几年夏天都中暑,成了“中暑体质”。其实是没彻底养好,留下隐患.
最后提一句:中暑不是小毛病。它反映的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出了问题......高温来袭,不只是个人防护的事。公共设施、城市管理、工作制度,都在考验一个社会的韧性。树荫够不够?饮水点有没有?应急响应及不及?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话说回来,要是哪天你走在街上,看见有人扶着墙,脸色发白,说话含糊,别光顾着拍照发朋友圈。扶一把,找个阴凉地,帮忙打个电话。也许就这么一下,能拉回来一条命。
天气越来越热了。以后这样的日子只会更多!别不当回事。
上面的内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一下. 每天吃得好,睡得香,精神才会棒。 别忘了多运动,身体才能越来越强壮...... 健康小贴士:别老想着减肥,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2025-09-24 13: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