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毒得能把柏油路晒化......人走在外面,像被塞进蒸笼。突然眼前一黑,腿一软,倒了——中暑了。
这时候别愣着。先拖到阴凉地方。树底下 屋檐下都行.能进室内更好,但别急着开空调怼着吹。冷风直接打在身上,容易抽筋。地上太烫,铺张纸板 塑料布,或者翻个背包垫着也行。重点是让身体脱离高温环境。
解开衣服扣子。领口松一松,皮带解掉!有人觉得脱光更凉快,其实没必要。皮肤暴露太多,反而可能晒伤加重负担。拿湿毛巾擦脖子、腋下 手腕这些地方。大动脉走这儿,降温快。没冰袋?矿泉水瓶冻过那种,裹块布贴上去也行!别直接贴皮肤,冻伤不是闹着玩的!
喝水。但不能猛灌。一口一口来。淡盐水好。没有就喝常温的白水.运动饮料也凑合,但糖分高的少喝,肠胃可能受不了。要是人已经迷糊了,嘴闭着,千万别硬灌。呛进去肺里,麻烦更大......等救护车的时候,持续物理降温,别停。
有人晕过去,呼吸还在,手脚还能动,说明还没到最坏。平躺,脚稍微抬高一点,大概二十厘米就行。促进血液回流心脏。头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住气道。周围人别围太紧,空气流通很重要。夏天人群聚一块,热气散不掉,温度能高出好几度。
严重中暑,比如热射病,体温能飙到四十度上面。皮肤干烫,不出汗。意识混乱,说胡话,甚至抽搐。这种马上送医。路上车窗摇下来,风扇对着吹。自己开车送的话,别把人塞后排就不管了,时不时回头看看状态。
老人、小孩特别容易中暑。老人身体调节能力差,出汗少。小孩体温升得快,又不会表达。幼儿园午睡那会儿,老师得盯紧点。有孩子脸通红、哭不动了 蔫在那儿,就得警惕。建筑工人 快递员 交警,长时间户外作业的,更得注意轮换休息.十来分钟躲阴凉处喘口气,比硬撑强。
预防比抢救重要。出门看天气。超过三十五度,尽量别中午跑出去。帽子戴好,遮阳伞撑开.深色衣服吸热,浅色透气的优先。别等渴了再喝水。早上八点就开始小口喝,一天两升左右!吃饭清淡些,油腻的加重内热。绿豆汤 冬瓜汤,老法子有用。
有时候中暑前期症状不明显。头晕、恶心、心慌,以为是累的.坐一会儿就好?不对劲。继续干活,可能一下子垮掉。工地上有经验的师傅,看到工友走路打飘,直接拽去休息。宁可多歇半小时,不冒一分险.
以前农村有种土办法,掐人中、刮痧。真昏过去了掐没用。刮痧最多缓解轻症,重的得靠专业处理。还有人说喝藿香正气水,有些人酒精过敏,喝了更难受......药不能乱用,尤其有慢性病的人。
最怕的是闷热天。湿度一大,汗出不来,身体散热机制失效.桑拿天比干热更危险.车内别留人,哪怕几分钟。关着窗,太阳一晒,温度十分钟能升二十度。宠物都不行,何况人。
中暑恢复后也别大意.身体虚,容易反复.一周内别剧烈运动,别喝酒。饮食慢慢调,多吃蔬菜水果补电解质。有人好了第2天又去扛水泥,结果二次中暑,这次抢救都没救回来。
城市里绿化好的地方,体感温度低不少.水泥地 高楼之间,热气积着,叫“热岛效应”。晚上睡觉不开窗,屋里闷着,也可能低程度中暑。风扇对着头吹一整夜,早上起来头疼欲裂,其实是轻微热损伤.
急救时慌乱是常态。有人拍患者肩膀大声喊,其实没用。该做的是快速判断:还能说话吗?出汗吗?体温高不高?摸摸额头和脖子。配合行动,分工明确。一个找阴凉,一个弄水,一个打电话求助——虽然不能提号码,但生孩子帮忙没错!
最后一条:别迷信“扛一扛就过去了”。高温面前,人的耐受力没想象中强......去年有个外卖小哥倒在小区门口,手里还攥着餐盒。送医院时体温四十一度,器官已经开始衰竭。救回来了,但肝肾留下毛病。
命比什么都重要。感觉不对,立刻停下.树荫下蹲五分钟,不丢人。
看完上面的“中暑紧急措施”,相信大家都有了一些了解.希望你每天都能吃上热饭,营养搭配好,这样身体才有劲儿,做事也不累。健康小贴士:每天多笑笑,病痛自然会远离你。
2025-09-28 16: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