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依然很高,此病一般多见于儿童。一般是由于细菌感染诱发的疾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往往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为特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那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何治疗好?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1、阳虚邪滞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机分析:肾主耳,肾阳亏虚,阴寒内生,耳窍失养,骨质不坚,寒湿浊邪久凝,蕴积生毒,侵蚀骨质,气滞血瘀,故见鼓膜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听骨链坏死,乳突胆脂瘤形成;邪蚀耳骨,骨腐故分泌物污秽而臭,或黑褐腐臭如豆渣。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证。
治则:温肾驱寒,祛腐排脓,有助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药物组成: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肉桂3g,附子6g,麻黄6g,鹿角霜6g,炭白芥子10g,姜炭3g,生甘草6g。
加减:酌加皂角刺、穿山甲、乳香、没药之类活血排脓;有肉芽、息肉者,酌加夏枯草、浙贝母、僵蚕、山慈菇之类化痰散结;兼耳脓黄浊而臭,加金银花、山慈菇、土贝母、夏枯草之类以助解毒化浊。若耳脓清稀,或舌质淡胖有齿痕,乃脾肾不足,水湿内郁,酌加黄芪、白术、茯苓、苍术、石菖蒲之类以助健脾化浊。
2、气虚邪滞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机分析:肺脾气虚,正气不足,驱邪不力,邪毒久滞,故见耳内溢脓日久;脾虚湿浊内生,上干清阳之位,故耳内溢脓,湿浊盛则分泌物量多;湿浊久郁化热,则分泌物有臭气;因鼓膜受损,复因气虚清阳不升,故耳鸣耳聋;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脾气虚之证。
治则:益气健脾,排脓化浊,有助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药物组成:茯苓10g,莲子肉20g,薏苡仁30g,党参15g,白扁豆15g,桔梗10g,砂仁6g,白术10g,山药15g,甘草10g,大枣5枚。
加减:耳脓稠浊,酌加皂角刺、穿山甲之类活血排脓;脓液清稀,酌加法夏、陈皮、白芷以助健脾燥湿;脓液黄浊或有臭气,酌加野菊花、蒲公英之类解毒排脓;耳闷、听力下降者加柴胡、枳壳、石菖蒲之类行气通窍;若周身倦怠乏力,头晕而沉重,为清阳之气不得上达清窍,酌加黄芪、当归补益气血。
3、外邪侵袭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机分析:外感六淫,肺失宣降,邪壅清窍,闭阻脉络,故耳内疼痛,耳内溢水。外感表邪,故苔薄脉浮。
治则:疏风散邪,宣肺利水,有助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药物组成:蔓荆子10g,生地黄10g,木通6g,赤芍10g,赤茯苓10g,桑白皮10g,菊花10g,麦冬10g,炙甘草10g,升麻10g,前胡10g。
加减:方中酌去生地黄、麦冬之滋腻,加柴胡、薄荷以助疏风祛邪;耳内溢水样物量多者,加葶苈子、车前子以助肃肺利水;耳内分泌物黄浊,酌加黄芩、栀子、金银花清热解毒。
温馨提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比较大,患者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症治疗,不可盲目服用药物,在生活中也需要避免其感染,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患者们。
2016-06-03 13: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