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类癌多数因有急性阑尾炎临应表现而在术中发现或术后发现,其预后较其他部位类癌为好。本病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2~4。发病平均年龄为38岁,发病高峰在15~29岁。目前阑尾类癌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瘤、息肉、炎性肠病等因素有关。
阑尾类癌的病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是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也就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2、神经内分泌瘤
为一种肾上腺起源的肿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癌症,其中32%新生儿患者伴发皮肤转移癌,其他年龄组3%伴发皮肤转移癌。在老年患者中,类癌肿瘤偶尔转移到皮肤上。支气管类癌为最常见的转移到皮肤上的原发性肿瘤。Merkel细胞癌常局部复发并转移到包括皮肤在内的远隔部位。如烂尾类癌等。
3、息肉导致
是由一组由纤维血管为核心覆盖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组织,形成突出物后称为息肉,也可导致阑尾类癌。
4、炎性肠病
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炎性肠病也可引起阑尾类癌的发生。
阑尾类癌大多数为良性,病理切片见肿瘤仅限于黏膜下层,无浆膜转移,恶性者直径均大于2cm,表面有糜烂或溃疡,病理切片发现肿瘤已浸润肌层或伴有淋巴结及肝转移,阑尾类癌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少见,Mac Gillivray等发现小于2cm的肿瘤仅有9%侵犯阑尾系膜,而Moertel等发现144例阑尾类癌中仅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阑尾类癌可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如盲肠,输尿管等,晚期可出现腹腔和后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主要沿阑尾系膜淋巴结,右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淋巴结途径,血行转移主要是肝脏,其次为肺,脑,骨等,但非常罕见。
温馨提示:类癌是一种起源于Lieberkuhn隐窝的Kultschitzky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初起时属良性,后期则变为恶性,但不同于腺癌,故称为类癌,由于这种细胞内的颗粒对银具有明显亲和力,又称为嗜银细胞,它们能分泌5-羟色胺,故能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包括面部和躯体上部潮红或紫红,腹部绞痛,腹泻,哮喘和呼吸困难,后期可出现右心衰竭,心内膜下纤维化和继发性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心包炎伴渗出等所谓类癌综合征的表现。
2014-09-28 17: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