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是家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实为两种病原体各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病原体分别是小螺菌及念珠状链杆菌,临床上也按病原体分类将鼠咬热分成两型。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但病例较少,中国仅见小螺旋菌引起的报道。经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达10%。
鼠咬热的发病原因:
1、小螺菌型
病原体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属螺菌科。长约3~6m, 似螺旋体,有2~6个规则螺旋,两端尖锐,每端有一根或一束鞭毛,运动活泼,革兰氏染色阴性,在人工培养基上不生长,通过动物接种可被检出。本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亚洲为多。中国有散在病例报道,多在长江以南。鼠类是传染源,咬过病鼠的猫、猪及其他食肉动物也具有感染性。人被这些动物咬伤后得病,人群对本型普遍易感,以居住地卫生情况差的婴幼儿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机会为多。
人被病鼠咬伤后,小螺菌经伤口进入淋巴系统并引起局部淋巴结炎,进入血循环中可致菌血症、毒血症。潜伏期14~18天。起病急骤,表现寒战,高热达40℃以上,持续3~6日,随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经3~7天间歇,体温又升高。如此反复,呈回归热型。高热期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局部伤口肿痛、坏死,形成硬结状表面有黑痂的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触痛。半数病人的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紫色皮疹,数量不多,可融合成片。重者发生谵妄、昏迷、菌血症和毒血症。
体温正常期间,症状缓解,皮疹消退。未经治疗者可如此反复6~8次。根据鼠咬史、回归型发热,伴有原发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可作出临床诊断。于发热时取血作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或取伤口分泌物作显微镜检查,有助于确诊。此外半数患者血清瓦瑟曼氏反应和康氏反应阳性,也有诊断价值。对本病除作一般性治疗外,局部伤口要作处理。
2、念珠状链杆菌型
又称黑弗里尔热或流行性关节红斑症。病原念珠状链杆菌属弧菌科,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呈链状排列,菌体中的念珠状隆起为菌体宽度的2~5倍。在含20%新鲜兔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兼性厌氧,加热至55℃,30分钟即可杀灭。
传染源是野生或实验室饲养的鼠类等啮齿动物。人被病鼠咬伤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病。1928年国马萨诸塞州黑弗里尔有一次暴发,就是因食用了被病原菌污染的奶制品而发生的。中国至今无此型鼠咬热的报道。人体被病鼠咬伤后,伤口很快愈合,无硬结样溃疡;经消化道感染者,则无伤口。
温馨提示:念珠状链杆菌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起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呕吐、头痛、剧烈背痛,手掌及足心可见散在皮疹。多有关节红肿、疼痛,可有渗液,主要累及大关节。根据鼠咬史及临床表现即可考虑本病。
2014-09-26 17: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