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肝功能异常,血清淀粉酶常升高,可出现蛋白尿,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免疫学检查,发病第1周取血接种于豚鼠或Vero细胞用于分离埃博拉病毒,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最早可于病程10天左右出现,IgM抗体可持续存在3个月,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另外也有用双抗夹心法检测病毒抗原和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但这些检查必须在P4级实验室中进行,以防止感染扩散。电镜下可找到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一、埃博拉病毒病实验室检查方法如下,请看具体介绍: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二)血清学检查。
1.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2.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1.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二、埃博拉病毒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请看具体介绍:
(一)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
2.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 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二)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
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特别提示: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样本具有极端生物危害风险,只有在最高级别的生物防护条件下才可进行检测。
2014-09-14 09: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