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秋冬季高血压患者的注意事项

      秋冬季节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危象,因为早晚的温差大,一冷一热很容易导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变大,出现早晨脑出血或者夜晚脑缺血等的危险。由于高血压无法根治,所以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不要单纯的依赖药物降压,也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理,多吃一些降压的食物,少吃钠盐等。下面就是求医小编介绍的秋冬季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的事项,做好防治谨慎血压波动。

      秋冬季节高血压患者注意事项

      1、不要随意更换降压药:由于高血压患者长期对一种药物已经适应,而且有效果后,不要因为一时的血压波动,就认为身体出现耐药性需要换药。不断换药的结果就是身体需要不断适应新药,对维持血压稳定并没有好处。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生活习惯:晨起多躺10分钟,秋季早晨气温较低,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起床应该慢,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早起放慢动作和节奏,能避免血压急剧升高。此外,高血压老人要特别注意防秋燥,别动怒,尽量保持心情愉快,多散步。中午可以保持午睡习惯,时间30分钟至1个小时。晚饭后30分钟再锻炼。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所以不推荐高血压患者进行晨练。高血压患者最适宜在晚饭后30分钟开始锻炼,锻炼方式主要有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间控制在身体微微出汗就行,切忌剧烈运动,这样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出现危险。


    科学测量高血压

      3、秋季预防鼻出血: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约占鼻出血病人的40%。而秋季更是中老年人鼻出血的多发季节,这是因为中老年人血管逐渐老化,鼻黏膜中小动脉肌层弹性较差。秋季气候干燥,原本分泌减少的老年鼻腔就显得更为干燥,加上外力如鼻干时用手揉鼻部、挖鼻孔等,容易引起鼻出血。高血压病人鼻出血预示血压不稳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因为这往往是中风的一种征兆。高血压伴鼻出血的中老年人应加强自我保健,在秋季应注意以下几点:按医嘱服药;要保持心情开朗,情绪安定;饮食要平衡,除米面、豆类外,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钾、镁的水果。详情点击》》》高血压年龄对照表

      4、要注意清晨护理,要在清晨醒后立即服降压药。晨起前宜喝杯水休息一会儿再起床。要注意不宜久蹲用力大便。要注意保暖防寒。寒冷刺激血管收缩,易造成血压升高。要注意外出穿戴,防止寒冷刺激,避免迎风走。

      5、科学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一天中测量三次血压,即早晨、中午和晚上各一次。这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血压变化规律,了解病情。在血压稳定后,可以延长测量的间隔时间,测量血压需要注意:在活动以后应至少休息5分钟以上,要安静舒适,座椅适当,手臂与心脏等高;传统的水银血压是国际上医生通用的血压测量仪器。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该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

      6、注意饮食,适当的进补。该类人群应该选择清淡类的饮食。人参(人参食品)一类的有升压作用,在人体休克的时候容易引起脑血管破裂,尤其不能多吃。芹菜的降压效果非常好,还有降糖、降血脂的功效,适合患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群食用。科学制定进补方案:采用低盐食疗法,每日盐的摄入量≤5克。多吃木耳、蘑菇和黑豆、黄豆等清补食物。海参属于滋阴类补品,既可增强体力,又不会引起高血压,也是上佳的滋补品。同时,高血压男性在进补时还要注意少吃辛辣的食物。

      7、服用药物确保血压平稳。高血压目前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无法攻克的难题。因为无法根治,所以就算能通过服用各种降压药将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范围内,但谁也不敢保证哪一天就会突然升高。不能彻底治愈,又不能不吃降压药,吃了药又要忍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影响,实在是让高血压患者左右为难、苦不堪言。[page]

      秋冬防治高血压的误区

      1、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下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2、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推荐阅读》》》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调养要点

      3、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4、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秋冬防治高血压的误区

      5、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易过度降低血压。

      6、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的治疗。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page]

      秋冬季节高血压患者吃什么好

      1、含钾的食物-钾具有降压的效果

      钾是一种矿物质,具有促进钠排出体外的功能,因此有降血压的效果。很多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相比钠的摄取量,钾的摄取量越高,血压上升越少。而且,即使是在某些容易诱发血压升高的环境下,通过大量摄取钾,血压也会下降。所以,钾可以说是高血压患者应该积极摄取的营养素之一。钾在水果、海藻、薯类、豆类等食物中含量很高。在日本一些盛产苹果的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和脑中风率的死亡率很低。但是,由于钾容易溶于水,所以如果是可以生吃的食物,应该尽量生吃或做成果汁,烹饪的话可以煮成汤,这些都是保证钾得到最大程度吸收的方法。当然,也应该注意这些食物中包含的热量。而且,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避免大量摄取钾。

      2、含钙的食物-钙也是应该积极摄取的营养素

      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保持血液低碱性、强化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和维持肌肉神经的正常兴奋等功能。钙和血压的关系目前还没有非常清楚的解释,通常认为其通过收缩心肌、调整 激素分泌、镇定神经和维持肌肉兴奋等作用,可以降低血压。很多高血压患者都会有细胞内的钙含量过剩,而细胞外的钙含量不足的钙代谢异常情况。钙是骨骼必须得成分,血管、肌肉细胞内的钙含量过高,就会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钙也是为了预防骨质疏液态的,可以喝的灵芝松、动脉硬化而应该积极摄取的营养素之一。钙含量不足时,为保持血液中钙的浓度,骨骼中的钙就会溶解出来,骨骼就会变脆,导致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钙含量较高的食品有:虾皮、乳制品、鱼干、海藻类、大豆、黄绿色蔬菜等。比较理想的钙摄取量为:30岁以后每天800mg以上。详情点击》》》让高血压迎刃而解的特色疗法

      3、含镁的食物-镁含量高的食物是天然药物

      在高血压药物疗法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药物是“钙通道阻滞剂”。这种药物可以阻止钙进入细胞内,将血压保持在较低水平。镁被认为是天然的钙通道阻滞剂,作用比较平稳。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物摄入镁,就不会有副作用,完全可以放心食用。镁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杏仁、芝麻等种子类,大豆及豆制品,鱼贝类,海藻类等。但是,肾功能不全者在大量摄取含镁食物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


    高血压患者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

      4、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可以保持血管柔软

      蛋白质也是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因为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管柔软,富有弹性。实验证明,充分摄入蛋白质的人,血管更柔软、结实。蛋白质在体内产生的代谢物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可以带出体内的钠,减少钠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多食用作为蛋白质源的肉类,因为肉类中含有较多的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优秀的蛋白质源有:鱼贝类、大豆及大豆制品、蛋、乳制品,大家可以多吃这些食物。

      5、含牛磺酸的食物-牛磺酸是很有效的降压药物

      牛磺酸是氨基酸的一种,同样具有降压的效果。目前,其降压机制尚不明确,据推测可能是其可以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交感神经,从而发挥降压作用。由于牛磺酸在人体内合成的数量非常少,所以通过食物来补充就非常重要。含牛磺酸比较多的是扇贝、蛤蜊、章鱼、墨鱼等鱼贝类食物。

    2013-10-12 11:07:39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