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传性的疾病临床上有很多种,大家听说过的,了解的遗传病有很多,有一种少见的遗传病叫做脊髓性肌萎缩,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下面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脊髓性肌萎缩的诊断和症状。
脊髓性肌萎缩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临床有三种类型:婴儿型,少年型及中间型。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迟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与感觉均正常。
病理:病理检查可见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和减少。光镜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正常与萎缩肌纤维相间分布,周边可见肥大肌纤维。SMA Ⅰ型肌纤维萎缩更严重,呈群状或束状萎缩。未见炎性或坏死性细胞。电镜可见脊髓的神经纤维稀疏,髓鞘松解,轴索萎缩,胶原纤维增多。
实验室检查:血清cpk一般正常。肌电图所见纤颤电位在本病出现率极高,甚至达95%-100%。轻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重收缩时运动单位数量减少,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提示神经原性受损。肌活检可见成片的萎缩肌纤维与正常或肥大的肌纤维同时存在。肌核集中呈锁链状。
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1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肢体和躯干肌无力,肌萎缩,不累及面肌及眼外肌,无反射亢进感觉缺失及智力障碍。
2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方式。
3血清cpk正常。
4肌电图提示神经原性受损。 5肌活检符合脊髓前角细胞病变。
具备以上1-4条或1、3、4、5均可确诊本病。
鉴别诊断:应与其他以肌张力低下和运动发育迟缓为主的疾病鉴别。可见后面迟缓性麻痹的诊断思路。[page]
脊髓性肌萎缩临床表现:
1、对称性肌无力,首先双下肢受累,迅速进展,主动运动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不能独坐,最终发展为手足尚有轻微活动。
2、肌肉迟缓,肌力极低。患儿卧位时两下肢呈蛙腿体位,髋外展,膝屈曲的特殊体位。见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肌肉萎缩可累及四肢、颈、躯干及胸部肌肉,由于婴儿皮下脂肪多,顾肌萎缩不易发现。
4、肋间肌麻痹轻症者,可有明显的代偿性腹式呼吸,重症者有严重呼吸困难,吸气时可见胸骨上凹陷,即胸式矛盾呼吸,膈肌运动始终正常。
5、运动颅神经受损时以舌下神经受累最常见,表现为舌肌萎缩及震颤。
6、预后不良,平均寿命为18个月,多在2岁以内死亡。
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又称慢性婴儿型。生后18月内发病,进展缓慢,患儿能独坐,但不能独站和独走,面肌不受累。生存期超过4年,可存活至青春期后。推荐阅读:小儿癫痫病的检查诊断
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又称Kagelberg-Welander病。起病在2-7岁间或更晚,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缓慢进展。渐累及下肢远端和上双肢。可存活至成人期。
2013-08-20 13: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