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 男,56岁
患者于2005年6月因发烧,体温达39℃,咳嗽、咳大量黄痰,无异味,伴乏力、盗汗,当地诊断“脊柱结核”,前后服用防疫站免费组合药,均因肝功能反复受损未能完成疗程。改服“二线药物”,但服用“二线药物”后胃肠道反应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且肝功能受损加重,其中谷丙转氨酶达八百多,并在当地医院保肝治疗两月,结核药物未能坚持下来,疗效不佳,拍胸片示“空洞变大、病灶增多”,遂于2007年9月10日经人介绍来我院,入院时患者发热,体温38℃,咳嗽剧烈,咳黄痰,量多,夜间为重,严重影响休息,食欲差,厌油腻,查体:右肺可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化验:谷丙转氨酶180U/L,谷草转氨酶69U/L,总胆红素35个单位,白细胞一万五、血色素8克、白蛋白低、痰菌阳性(4+)。
入院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药史,制定个体化的中、西药结合抗痨方案:服用肺结康系列中药内服、中草药汤剂、并据临床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方剂(主方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散瘀、健脾养阴、舒肝理气、抗痨杀虫),西药方案中个别药物既往亦曾服用过(如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住院一周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正常,咳嗽减轻,食欲改善,谷丙转氨酶下降至50U/L;一月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空洞显著缩小;两月后,空洞闭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痰菌阴性。服用西药整个过程中,未出现胃肠道反应,更无出现肝功能受损等情况,体重增加12斤。于2007年12月26日好转出院。随访至今无异常。
2012-12-27 17: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