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邵阳医专附属医院   2012-11-12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Japanese Encephalitis, JE)是由乙脑病毒(JEV)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大脑,又称大脑炎。由于该病最早在日本发现流行,故又称日本脑炎。该病主要在亚洲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些国家流行。近年来乙脑流行地区有所扩大,如1990年美国的Saipan岛(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首次报告乙脑流行,1995年和1998年分别于澳大利亚的Badu岛和澳大利亚大陆首次报告乙脑病例。

  我国除西藏、新疆、青海外,全国其他省区均为乙脑流行区,但流行程度不等。在1957年、1966年和1971年先后曾发生三次乙脑爆发流行,后两次发病人数分别高达15万和17万多,发病率达20/10万以上。自1976年大量使用乙脑疫苗预防接种以来,病例逐年下降,没有发生较大流行,但每年仍有 1-2万病例。我国乙脑流行的特点是:⑴由于乙脑通过蚊虫传播,因此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流行,约90%的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南方提前一个月;⑵高度的散在性,很少一户同时出现两例以上;⑶多发于学龄儿童,但非流行区的任何年龄均为易感人群。病毒通常在猪―蚊―猪之间循环,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乙脑病毒的主要扩散宿主。大多数人和动物被带毒蚊叮咬后不得病,称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患脑炎。动物只有马可发生严重脑炎,马的病死率高达50%;孕猪能发生流产,公猪发生睾丸炎。因此乙脑也是严重影响人、畜健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病原

  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毒粒为球形,有包膜,直径20-30nm,为二十面体结构。基因是正链单股RNA,包装于病毒核衣壳中,外层为脂膜(包膜)。包膜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以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乙脑病毒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来苏水对该病有很强的灭活作用(1% 5分钟,或5% 1分钟即可灭活)。对去氧胆酸钠、乙醚、氯仿等均很敏感。在地鼠肾、C6/36和BHK-21等有明显致细胞病变作用;乳鼠脑内接种敏感,一般2-3天即可发病死亡,因此目前实验室常用以上两种方法分离乙脑病毒。

  二、临床表现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5-15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

  2.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一、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二、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诊断,但确诊则需要依靠抗体检查或病原分离。

  (一)流行病学:在乙脑流行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区。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2.急性起病,发烧2-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惊厥、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或发展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三)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多核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为主。

  2.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4.乙脑病毒分离:从脑脊液、或脑组织、或血清分离乙脑病毒阳性。

  (四)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具体三(一)加三(二)1或三(二)2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三(三)1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三(三)2或三(三)3或三(三)4

  四、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具体办法如下:

  (一)降温:高烧易发生惊厥,可加重脑水肿,诱发呼吸衰竭,故必须及时降温,最好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力争降到36℃左右,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等。

  (二)镇静:乙脑患者因头痛剧烈,常有烦躁不安,因颅压增高易发生惊厥,故应给以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如果遇抽搐患者则应尽快地用镇静剂予以控制。

  (三)防止呼吸衰竭:重症病例早期可发生颅压增高。在防治颅压增高上首先要防止痰堵造成换气不佳的缺氧,故应多让病人侧睡,防止昏迷时舌根后坠。若已出现痰堵,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当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引起呼吸衰竭时,应立即给以脱水剂。如病人有缺氧表现,则应早期给氧,如病人出现呼吸表浅或节律不齐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

  此外,支持、综合治疗亦应重视,如认真细致的护理,高热量多维生素的营养性流质,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等。

  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很重要的。

  五、监测

  乙脑的流行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目前尚无理想的监测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一)媒介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定期、定地点、定时间、定量捕捉蚊子,特别是定地点最好在牲畜棚(特别是猪圈)内,定时间最好是黄昏7-8点蚊子吸血高峰时,观察三带喙库蚊的出现时间及其在蚊中所占比例。

  (二)猪抗体的监测:猪群抗体阳性率调查及猪抗体50%阳转日出现时间(提前或后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带喙库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查猪抗体时要注意母体抗体或既往感染对结果的影响,最好是4-5月龄的仔猪,其母体抗体已消失,用这样的猪观察抗体比较可靠。

  (三)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有人报道隐性感染高的地区,人群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达78%,乙脑的发病率就低,仅为2.6/10万;而隐性感染低的地区,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仅为10%,则乙脑的发病率高达38.3/10万。

  (四)气象因素:特别是气温和雨量很重要,气温高不仅有利于蚊虫的孳生,而且能提高病毒在蚊体内的毒力和数量。晴天和雨天交替最有利于蚊虫的孳生。

  六、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将预防乙脑的知识教给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提高群众对疫苗接种、防蚊灭蚊对预防乙脑重要性的认识。

  2.免疫接种:接种乙脑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接种对象是流行区的儿童及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敏感人群。目前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为了确保疫苗接种效果,接种时间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均应在4℃保存,以保证其有效性。

  3.灭蚊防蚊:灭蚊要强调一个早字,最好在人间乙脑流行前1-2个月开展一次群众性的灭蚊活动,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二)疫情报告:乙脑为乙类传染病,发现病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城市要求12小时内,农村要求24小时内报告。

  (三)流行期措施:如发现乙脑流行,应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有关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人。

  2.开展以灭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必要时对高危地区采用超低容量大面积喷洒马拉硫磷方法,短期内可控制成虫,对预防乙脑有良好效果。

  3.应急接种疫苗:如果易感人群疫苗接种覆盖面低,应采取应急接种疫苗,但应注意偶合病例发生。


资讯推荐

关心甲状腺保护我们身体的...

  甲状腺疾病是一种不易被识别但危害性高的慢性病。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要通过科学的传播让公众认识并...

浅谈脑血管病的防治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肝脏是否有病?现在就测试...

  我国是世界上肝炎严重流行区之一。随着春季的来临,肝炎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如何对自己进行肝病自测,以便...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Japanese Encephalitis, JE)是由乙脑病毒(JEV)引起...

高血压病健康指南

  高血压病是指体循环血压的持续性升高。正常成人的血压在 90~140/60~90mmHg之间,在不同生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