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萍教授肺系病临床辨证思维漫谈(上)
上海曙光医院西院 2012-11-03
在临床上我们会面对不同的病人,他们分别得的是什么病、什么证?我们又该如何治、为什么?临床思维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医生的归纳、分析、判断。
临证思维是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由此认识疾病、判断鉴别、作出决策的一种逻辑方法。医者应围绕患者核心症状,采集相关病史,包括年龄、性别、发病的原因或诱因,起病的时间和缓急、病史的长短,症状特点、伴随症状、病情演变过程,治疗、检查情况、疗效,以及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等等。临床诊断的决定有几个重要因素,其中70%来源于病史采集,20%来源于体格检查,10%来源于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对于医学生而言,临床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难点,如何通过书本学习典型的疾病特征和单纯孤立的疾病,转变为在临床上通过收集和整合患者的零碎信息作出正确诊断,从而完成一个临床医生的转变,这都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和培养。要形成临床思维,首先要从主要症状入手,通过采集详细的病史、体检结果(包括中医的四诊资料)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初步的判断(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决定首选或优选治疗和检查方案。
肺系疾病的临床思维要抓住其核心症状。常见肺系疾病有很多,比如中医的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痨、肺痿、肺胀、痰饮等病证,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COPD、肺气肿、肺心病、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间质病变、肺癌、呼吸衰竭等。这些病虽然病证各不相同,但症状上往往不离“咳、痰、喘、哮”,抓住这四大症状就等于把握了肺系疾病的诊治核心。通过对“咳、痰、喘、哮”等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诊断,判别病性、标本、缓急,并结合相关病史的采集,进一步拟定治法方药。
黄吉赓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将肺系病诊治思路系统地整理为“十二定”,具体内容包括:病历采集方法、双重诊断、选方、用药、判定疗效的作用和副作用、合理选用中西药物、探讨临床治疗方案、对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宣教等,掌握“十二定”原则有利于中医师提高中医药学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定主诉——结合定病势
肺系诸病,常见咳、痰、喘、哮等症,或单以其中一症为病,或以其中一症为主兼有它症。不同的病人主诉各异,且随着病情发展,病症相互间会有不同转化,故而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各有侧重。临诊时,通过详细询问病人起病时症状特点、症状持续时间,症情演变过程、缓解期的状况,以确定主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打好基础,从而有利于在总体上把握病情。
2 定主证-——结合辨别病性病位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中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确定主症、确定病情的轻重、区分不同的病期、科学地进行临床记录与疗效评定。按照这种方法采集和记录病史能客观的反映症状和病情,便于临床实际应用。肺系疾病症状发作程度往往反映病情严重程度,诊病之时,应问清“咳、痰、喘、哮”各症具体发作程度,予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相对重者确定为主证。核心症状:咳、痰、喘、哮的采集及分析既要有定性、又要有定量。
咳、痰、喘、哮病情判断标准(定量)
程度咳痰喘哮
轻(+)间咳6—15口(100ml)慢走作 持续不解
3定病因病机
咳、痰、喘、哮等诸证的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因外受六淫之邪所侵、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扰,二者互相影响,各有侧重。在确定病家主诉、主证后,还要对发病季节、诱因和伴随症状等问之周详,如本次发病或病情发展有无外感因素、或饮食失节、七情郁结、劳倦过度等,以探究病因和分析病机。
肺系病中经常出现实与虚的病机转化,也是病位、病性和病势不断变化的过程,必须结合四诊资料进行归纳,通过对脏腑、八纲辨证分析,明确病机属性,定脏腑病位所在。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病在肺者,以咳为主,痰不多,喘不著,自汗多;病在脾者,咳而痰多,或喘哮反复,但缓解期则无明显气喘;病在肾者,气喘明显,即使缓解期也气喘不已;肺、脾、肾同病者,咳痰俱甚,动则气喘,或哮喘持久难愈。
? 从痰辨病性:寒痰者,痰色清稀、透明,易于咯出;热痰者,痰色或白或黄,粘稠、咯出不畅或难以咯出,若痰色黄脓或带腥臭、量多、挟血丝或伴咯血,则为肺热成痈;无痰者,急性多为风热或多为燥热,慢性多为阴虚。
? 从兼证辨病性:肺系疾病可伴有表证,需要辨风寒或风热。感受风寒者,喉痒,咽不痛,鼻塞流涕,咳痰清稀,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感受风热者,喉痒咽痛或红肿,鼻塞流黄涕,咳痰粘稠不畅,痰色或黄或白,发热重而恶寒轻。
? 从全身症状辨病性:寒证者,多见大便溏烂,小溲清长,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或白滑润,质偏淡或暗淡,脉迟或弦紧;热证者,多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口干多饮,喜冷饮,苔微黄或黄腻,舌红,脉洪大或脉数。
4定既往史与用药史
了解病人既往病史,尤其重视患者有无脾胃病史,对诊断用药具有特殊的意义。若有溃疡病、胃炎等,表现为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或气阴两亏,应慎用温燥、寒凉、化痰、峻泻之剂,即使必须用之,亦要从小剂量开始,适时配以健脾和胃、益气生津之品,如合用左金丸、或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随症加减,适当加入谷麦芽、山楂、神曲、莱菔荚等助运之剂。肺系病中,若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者,慎用麻黄。
此外还需了解病人中、西药物的用药史,特别是抗过敏、平喘和抗菌素的用药情况,一则为避免重复用药,防止过量而致副作用增加;二则避免贸然停药而致病情反复,影响中药治疗进程;三则对某些无效药物或有明显副反应者,防止重蹈覆辙。因此,问清中、西药物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剂量、服法、疗程、疗效及停药后病情变化等,既有利于辨证论治,也有利于确定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未完待续)
中医食疗助力控制糖尿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日新月异的改变,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肥胖和血脂紊乱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
老妇右颈悬球医生妙手摘除...
65岁的曹女士颈部生长出巨大甲状腺肿块,辗转外地多家医院均未能治愈,她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求医,终于成功切除...
减肥应多种手段联合应用
“模特病人”。阿彦中年发福,肥胖逐渐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整体健康情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甘油三酯、低密度...
西院普外科成功开展腹部无...
王阿伯是一名82岁的老人,2年前无诱因下出现便血,但一直没有重视。直到今年1个月前,才到我院做了肠镜,肠镜...
东院普外科成功救治两例罕...
命悬一线 生死相搏 近日,我东院普外科连续收治了两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经积极抢救均...